close
民國時期文獻亟待搶救民國,時期,文獻,亟待,搶救民國時期文獻“病入膏肓”如今,國家圖書館所藏民國時期出版的45萬冊件圖書、20萬冊件期刊、2萬余冊報紙合訂本以及部分名人手稿,都正處于這樣極為危險的狀態中。剛剛完成的國圖“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報告顯示,在館藏各類、各歷史時期的文獻中,民國時期文獻的酸化和老化損毀狀況最為嚴重。據專家介紹,文獻紙張的酸堿度處于弱堿性或中性是最為理想的狀態。當紙張的酸堿度pH值在7到6.8之間時就可以被認為是沒有酸化,在6.7到6.3之間時屬于輕度酸化,在6.2到5.0之間時屬于中度酸化,小于5.0則是嚴重酸化。而目前國圖館藏民國時期文獻的pH值平均只有4.5。如此嚴重的酸化使得紙張耐折度降低、破損加快,文獻壽命大為縮短,其中,20世紀40年代以前的民國時期文獻,損毀率為100%。原本專家預計,民國時期出版的報紙壽命約在50年至100年,圖書壽命約100年至200年,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其實際壽命可能會比預期的要短。全國現存多少民國時期文獻,至今沒有確切的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江蘇、四川、重慶、上海等地的各類收藏機構,還有大量的民國時期文獻身陷同樣的處境。“如果再不啟動對民國時期文獻的保護和搶救,若干年后,我們的后人也許還能看到甲骨文、敦煌遺書,但再也看不到民國時期書刊的原件了。”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動情地說。“民國時期文獻如此脆弱,是由當時的造紙狀況造成的。”國家圖書館圖書保護組組長周崇潤向記者解釋說,我國傳統造紙選用的材料主要是植物韌皮纖維,其耐久性非常好。由于采用純手工工藝、沒有加入太多的化學原料,使得紙張在完成初期呈現中性或偏堿性,故有“紙壽千年”之說。事實上,國家圖書館藏的一些千年古文獻保存情況也很不錯。但民國時期,是手工造紙轉向機械造紙的初期,用紙量大增,使植物韌皮纖維原料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因此造紙材料多為木漿,同時,當時制漿工藝落后、所用的化學試劑酸性比較強,因此紙張酸性強,質量差,保存期短。所以在歷代文獻的保存中,民國時期文獻的壽命最短。“原生”保護刻不容緩20世紀80年代,為了使民國時期文獻能夠得到長期利用,在任繼愈等老一代學者倡議下,國家圖書館開始對民國時期文獻進行縮微復制。但對原件的保護一直沒有啟動。“縮微和數字化等‘再生性’保護可以部分地保存文獻承載的信息,但無法具有原件本身的價值。只有展開‘原生性’保護,才能把文獻所具有的所有看得見、看不見的信息都保護起來。”陳力說。“首先,要加強對民國時期文獻保護的意識,”詹福瑞懇切地說,“有一個通行的說法:一本古籍每借閱一次,其壽命將減少60年。而相對于古籍,民國時期文獻面臨的威脅更大。很多讀者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比如要求進行文獻復制,而復制對它們的傷害更大。為了盡可能延長它們的壽命,讓更多的人能夠利用,希望讀者盡量利用微縮膠片,必須閱讀原件,也最好采用手工摘錄的辦法。”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國家圖書館民國書刊損毀嚴重文獻歷史恐有斷層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國家圖書館民國書刊損毀嚴重文獻歷史恐有斷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