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股市百年記憶:梁啟超拯救股災的方案梁啟超,股市,股災,中國,記憶中國股市百年記憶:梁啟超拯救股災的方案一百年前的中國股市是怎樣的?百年前中國股市交易很狂熱,炒股者從不問公司業績的好壞,買橡膠股卻不知橡膠為何物,只是瘋狂的交易,股票市場這種畸形的發展,導致了早期的中國證券市場的三次大崩盤。曾門庭若市的股票市場迅速門可羅雀。這時,梁啟超提出了世界級的解決方案,《河北青年報》轉載《郎咸平說:誰都逃不掉的金融危機》一書的內容稱:“日后美國、英國的證券市場正是按照這種解決方案的思路完成了股市的重建。”梁啟超確實是個睿智的思想家,他還以牛頓炒股事件為戒,提出了相當有見地的拯救股災方案。中國人對于股票市場的理解,在很久很久以前是非常到位的。我們中國人和歐洲人、美國人同時經歷了三次金融危機,你相信嗎?民國時的股票金融危機是公認最難定義的經濟學名詞,歷史上的金融危機常常通過恐怖的股市崩盤反映出來。1929年10月24日,在沒有任何先兆的情況下,美國股市忽然瘋狂下跌,美國經濟由此陷入大蕭條當中,20世紀最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也在這次危機中幾近破產。美國1929年的金融危機只是早期金融危機事件的一個代表,它與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英國的南海泡沫事件一起,被作為世界金融證券市場最為深刻的教訓載入史冊。而在當時,中國社會已經與國外金融界有了非常密切的聯系。股票市場起源于白條歐洲在17、18世紀,尤其是在17世紀的時候,連年征戰。因為當時的歐洲國家有很多殖民地,它們打非洲、打南美洲、打亞洲,各國打得民窮財盡,怎么辦呢?于是它們就開始發行戰爭債券,還不起就開始打白條。白條打了之后還是要還的,可是仍然還不起,于是就發明了股票市場。Stock原本的意思就是白條。白條市場,就是欺騙股民,把白條賣給股民。這是歐洲人做的事,我們把它翻譯成了股票。通過股票市場給了它一個新的概念。什么概念?這些白條是很有價值的。價值在哪里呢?那就是白條帶來的未來的現金流。東印度公司從中國以及其他國家掠奪來的黃金白銀,這就是你未來的財富。因為你買了白條之后,有東印度公司將來掠奪的財富,這些白條就有價值了。第一批人被騙了,買了,價格拉高了,再騙第二批。第二批又被騙了,價格拉得更高了,再騙第三批,就這樣一直騙下去,騙到最后一批,股市崩盤了,而且連續崩盤三次。到了1720年,各國擬定了“泡沫法案”。因為每一次都是價格炒得太高,形成泡沫,然后崩盤,所以“泡沫法案”就禁止這些上市公司(當時叫股份有限公司)運作,時間長達100年之久,甚至禁止銀行運作。法國的銀行禁令長達150年之久,因為很多人向銀行借錢炒股,結果造成了泡沫的出現。這是歐洲股市的情況。我們在一百多年之后的1840年,引進了這種股份有限公司。1872年,誕生了中國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招商局。隨后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從一家變成了三十家,包括招商局開的煤礦、上海機械織布局,還有很多其他行業的公司,包括牛奶、電燈、銅礦、保險、鐵路等,有三十多家。中國證券市場的三次崩盤1840年,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國門,清帝國被迫對外開埠通商,股份制公司以及股票交易就這樣踏上了東方的土地。由于最初沒有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大多在茶館中進行。那時,每天早上,股票經理會來到一些著名的茶館,與買家一邊聊天、喝茶,一邊完成交易。隨著股份制潮流涌動,上海、北平、天津、廣州、武漢先后掀起了設立交易所的熱潮。到1921年最高潮時,中國的交易所數目已接近兩百家,位居全球第一。然而,畸形的發展卻讓早期的中國證券市場經歷了三次大崩盤。歐洲經歷的股市崩盤是從18世紀初開始的,而我們是從19世紀開始的。在這一點上,我們沒有比美國和歐洲落后太多。我們的水平甚至跟美國差不多。中國的股市崩盤有三次:第一次,1872年;第二次,1910年;第三次,1921年。美國在我們之后,1929年。炒股者不問公司業績第一次,1872年9月2日股市崩盤的時候,上海《申報》發表了一篇評論,它說,“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就是我們買股票的人,“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就是不管該公司業績的好壞,“即可以獲利與否”——也不管這個公司能不能賺錢,“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盡往附股”——也就是說,人們不管這個公司是做什么的,只要股票上市了就去買,不管它的經營狀況好壞,也不管它能不能賺錢,就是一頭熱地去買。你們有沒有發現,1872年《申報》的這些話和我們2007年的評論是一樣的。買橡膠股不知橡膠為何物第二次,很有意思,股市崩盤與國內因素無關。那是20世紀初期,由于汽車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輪胎。輪胎是用橡膠做的,所以當時就有一家英國公司蘭格志在上海利用橡膠這個概念來發行股票。當時媒體是這樣批評此事的,說“可異者市中尚有不知橡皮為何物者”,簡單來說就是,當時很多炒股的人連什么是橡膠都不知道,照樣炒。那么股價是怎么上漲的呢?這家蘭格志公司,1909年4月4日,它的股價是780兩,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漲到了1160兩。一年之后,漲到了1475兩。幫忙炒股的除了中國的錢莊之外,還有匯豐銀行。到1910年7月,橡膠本身的價格太高了,全世界使用橡膠的國家開始壓低價格。此后,像中國股市這樣以橡膠概念為主的股票市場,就在1910年7月全面崩潰。這是我們的第二次金融危機。錢莊收回貸款導致股市崩盤第三次股市崩盤發生在1921年,也就是民國成立之后。因為改朝換代,1918年,在北京(當時叫北平)成立了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第二年,也就是1919年,在上海成立了交易所。到了1921年,僅在上海就有140家交易所。除了股票之外,還有什么交易呢?什么都可以交易。布、麻、煤油、火柴、木材、麻袋、煙、酒、沙土、水泥,什么都交易,市場一片興旺。到了1921年,錢莊看不下去了,它們和歐洲銀行一樣,也是貸了大筆款項出去,多到什么地步呢?到最后什么實業都不做了,錢也不借給實業家去開公司了,都拿去炒股了。到了1921年,不知道它們哪根筋不對了,覺得風險太大,開始收回貸款,于是造成了中國的第三次金融危機。到這里,你可以發現,中國的問題和歐洲是一樣的,而且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都是利用股份有限公司隨意炒作,然后銀行參股,火上澆油。而這種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加上銀行的問題,在歐洲,1720年就已經解決了,不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不準銀行成立。但是我們不知道,我們繼續炒作。梁啟超第一個提出解決方案1922年,瘋狂的交易熱潮終于落下了帷幕。隨著門庭若市迅速變為門可羅雀,難以維系的交易所紛紛破產,最終存活下來的交易所只剩下六家,信托公司也只剩下兩家。中國進入了證券交易的冰河期。然而,在慘痛的現實面前,中國當時已經有睿智的思想家提出了世界級的解決方案,而日后美國、英國的證券市場正是按照這種解決方案的思路完成了股市的重建。那么,如此睿智的中國思想家是誰呢?是梁啟超(見左圖)。他說,“華人不善效顰,徒慕公司之名,不考公司之實”。也就是說,我們中國人學不像,我們只是仰慕公司的名字就開始炒股,而不考察公司的實際基本面。這是他的原話,多厲害,他可是在一百多年之前說的。還有,他認為當時的中國股市出了什么問題?缺乏信托責任。梁啟超怎么說?“是信,多數之有限公司互相聯合,而以其全權委托少數之人為眾所信用者。”也就是說,由少數有信用的人來經營企業。什么是信用?就是信托責任。他認為當時的股市缺乏信托責任。以牛頓炒股事件為戒此外,梁啟超還談到股市泡沫。他稱之為氣泡,謂其張至極大時,即將散之時也。他當時給出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他說康熙五十六年,當時英國股票市場搞得很興盛,股票價格漲了好多倍,他說你知道當時有誰在炒股嗎?牛頓。牛頓炒股,是怎么炒的呢?牛頓寫信給他的朋友,請朋友代他買股票。結果買到以后這家公司就倒閉了。因此梁啟超說,把這封牛頓寫給朋友委托代買股票的信,“藏之于國家大書樓,視為鴻寶,以為商務中人戒”。股市必須有信托責任梁啟超不但這樣講,他還指出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所在。宣統二年,也就是在中國的股票市場第二次崩潰的時候,1910年,梁啟超寫了一篇文章,談股份有限公司的問題,睿智得不得了。讓我們看看梁啟超怎么說。這一次他講的是白話文,1910年寫的文章,他說,股份有限公司必須在強而有力的法制國家才能生存。看到沒有,法制建設,因為嚴刑峻法才能讓你不敢沒有信托責任。他說,而中國則不知法制為何物。雖然當時的中國已經有公司法,在清光緒二十九年,我們就已經有公司法了,當時叫做公司律。律文魯莽、滅裂、毫無價值,也就是說,條文粗糙得很,沒有什么價值。就算是律文完善,也不會實行。梁啟超說,股份有限公司必須有責任心很強的國民,才能夠成功。也就是說,必須有信托責任。他認為,英國人之所以以商業雄踞天下,就是因為信托責任。其靈魂與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之后,在1934年所擬定的《證券交易法》的精神是相同的。你肯定要問我了,歐洲不是在1720年就解決問題了嗎,那不是比他更早?不是的,歐洲在1720年只是簡單地禁止有限公司運作,禁止銀行運作,他們提不出真正的解決方案。全世界第一個提出解決方案的人就是我們中國的梁啟超。(文/?咸平)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中國股市百年記憶:梁啟超拯救股災的方案
中國股市百年記憶:梁啟超拯救股災的方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