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126)
- May 03 Tue 2011 02:27
孫中山創辦中國大學史料展吸引觀眾
假如詹天佑沒遇到袁世凱袁世凱,詹天佑1881年,被清廷強令中途輟學的94名“留美幼童”,回國后境遇很慘,不是找不到工作,就是學非所用。有篇介紹“留美幼童”梁敦彥的文章這樣寫道:“梁敦彥和同學們歸國后,以為在國外勤習八年,學到不少新知識,可以為國效力,誰知因他們未參加過科舉考試,沒有功名,處處遭官場白眼很難找事。梁敦彥幾經周折,才在天津電報學堂找到一份工作,教授英文,待遇很差……后因父亡回家奔喪,返回時,再也找不到事做,非常狼狽。”與之相比,詹天佑算幸運,被湮沒七年之后,終有機會在鐵路公司當上工程師,總算學以致用,但主事的都是洋人,他只能算打洋工。1901年,慈禧忽發奇想,希望能坐火車去西陵祭祀,于是清廷趕緊籌措修建這條只有37公里的“皇陵專線”,詹天佑終被啟用,迅速修筑完畢。說來有趣,這才是“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但路旁沒有任何人的銅像,甚至至今沒人愿意提及這個“第一”。也是在1901年,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被湮沒20年之久的“留美幼童”們這才有了用武之地。在袁世凱的提拔下,前面提到的梁敦彥當上京奉鐵路總辦,他的同學唐紹儀被任命為天津海關道——北洋外交負責人,另一個同學蔡紹基被袁世凱任命為北洋大學總辦,這是“留美幼童”中出現的第一位大學校長。就在這期間,詹天佑被袁世凱大力保薦為京張鐵路工程局總辦兼總工程師,使之完成了“中國用自己的資金、建筑自己的鐵路”的夢想。2004年,錢鋼、胡勁草著《留美幼童》一書,專辟一節,題“袁世凱重用留美幼童”,文中寫道:“一時間,一批學習鐵路、電報的‘留美幼童’都成為袁世凱的骨干力量”,真是“烏云里忽然露出了陽光”。袁世凱為何重用“留美幼童”?因一時之需而臨時起意,還是其重用人才的一貫做法?檢索史料,原因是后者。先說育人。早在1900年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時,便在濟南創辦了山東大學,是為中國最早的省立大學。而后從1901年任直隸總督,到1909年被罷官回籍,袁世凱領導直隸創辦各類新式學堂一萬多所,擁有教職工20多萬人。再說用人,有個進士叫梁士詒,被分配到直隸做候補官員,幾年過去,仍沒謀得個正式職位,郁郁不歡,終于鼓起勇氣求見袁世凱。袁問:“有何特長啊?”梁答:“我楷書很好,會教書,能寫詩。”袁說:“書奴伎倆罷了,你這種人,我屬下多啦,就知道咬文嚼字,沒出息。”梁士詒聽罷,慚愧至極,求助于袁的仆人,望指點迷津。仆人告訴他,袁最看重的,是外交和經濟人才。梁士詒賣掉衣物,遍購外交、經濟書籍,認真苦讀,揣摩領會,幾個月后,再次求見。袁問:“還寫詩呢?”梁答:“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我的知識,已然更新。”于是談起外交和財政兩門學問,滔滔不絕,縱橫議論,很有新意。袁世凱大為驚奇,馬上聘請梁為財經顧問。眾所周知,民國初年,梁士詒乃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后來還曾做過國務總理。時人論袁世凱愛才,決不任人唯親,且全是務求實干之士,這才“使各方人才奔走于其門者,如過江之鯽”。詹天佑能受到袁世凱青睞,主持修建京張鐵路,并非偶然。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26
蔣介石與蔣經國:不革命的父親與革命的兒子
蔣介石日記公布從更多的側面還原其完整面貌蔣介,石日記,面貌,公布斯坦福大學下屬胡佛研究所在3月底公布了蔣介石早年的日記,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胡佛研究所介紹說,這批日記是蔣介石1917年到1931年生活的真實記錄,公布它們有助于完整了解近代中國的歷史。涵蓋內容極其廣泛胡佛研究所所長萊希安接受《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說,這批日記是2004年12月由蔣氏第三代蔣孝勇的夫人蔣方智怡委托胡佛研究所保管的。這次胡佛研究所公布的日記,其最大特點在于“全”。“迄今為止,中國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如此完整的保存。”萊希安介紹說,除了1924年的日記可能保存在中國南京的第二歷史檔案館之外,這次公布的日記涵蓋了蔣氏在此期間的所有活動,而且1928年、1929年各有兩本,時間上還互有重復,參與日記整理的高級研究員拉蒙·邁爾斯(中文名字馬若孟)等人推測,這可能是蔣氏當年在不同地方頻繁旅行所造成的結果。此外,胡佛研究所的蔣氏日記是翻拍本,是由蔣介石自己手寫的原本先用35毫米膠片照相再印刷出來的,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原始狀態,這也是目前中國大陸、臺灣各自保存的抄本無法比的。一些人物評價被隱去萊希安說,遵照蔣氏后人的要求,胡佛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對日記進行了一些整理工作,日記本經過多年后,紙張已有損毀、發霉、筆跡不清、冊頁粘結、缺頁等狀況,為了避免進一步破壞,真本目前保存在特制的防腐檔案夾中。而在向學者們公布的翻拍本中,也隱去了若干內容,據稱其中一些是對當時人物的負面評價,蔣氏后人認為公布出來會對他們或其家屬造成不利影響。這些內容都標有“2006”的旁注以資區別,只有到2035年后才能公開。而1931年以后至蔣氏去世的日記,將在今后幾年內陸續公開。邁爾斯強調:“迄今為止所有的出版物都沒有準確反映出日記的內容,現在研究者們才有機會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日記。”為了保護這些翻拍本,胡佛研究所對前來研究日記的學者開出了很嚴格的條件:不許復印,不許拍照,不許帶手機,不許帶手提電腦,只準筆錄,而且公布、引用日記原文要獲得蔣氏后人的同意。來自臺灣的郭岱君是胡佛研究所兩位直接參與整理兩蔣日記的學者之一,她曾擔任李登輝時期的“總統府”“一局局長”,負責對外聯絡,其職位相當于“總統府”發言人。正是郭岱君本人動用自己在臺灣的廣泛人脈,說服目前擔任國民黨中常委的蔣方智怡把兩蔣日記送到斯坦福大學保管。郭岱君說,蔣方智怡“做了一個勇敢和明智的決定”,讓兩蔣日記可以在胡佛研究所專業的檔案保存技術下“安全地保存起來,并且客觀、公正、公開地讓全世界的學者使用”。
有助解釋幾大歷史疑問目前,中國大陸也有兩名著名學者在斯坦福研究日記。其中,張海鵬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前任所長、楊天石是近代所研究員,兩位都是國內民國史、國民黨史研究的權威專家。日記的年份,差不多涵蓋了蔣氏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到抗戰時的全部活動。期間發生了一系列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大事,比如北伐、“中山艦事件”、國共由合作走向分裂、“四一二屠殺”、“九一八事變”等,作為這些歷史事件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的蔣介石,在日記中披露了多少歷史的秘密呢?著有《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等書、對蔣介石日記研究功力最深的楊天石先生,在接受舊金山媒體采訪時表示:對大陸史學界而言,日記有望幫助解開幾個歷史問題。一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當時作為國民黨左派代表人物的蔣介石,在日記中也對這一愛國運動表示熱烈支持。實際上日記顯示,直到蔣氏與蘇共矛盾激化之前,他對中國的一些愛國工農運動都有贊賞之意。二是上世紀20年代蔣介石對蘇聯的態度。1923年蔣氏訪蘇之后,對蘇聯、蘇共、共產國際的態度迥然轉變,由真心贊賞轉為懷疑、警惕和反對,這種態度越到后來越明顯。三是1926年的“中山艦事件”,這是蔣介石從黃埔軍校校長、國共合作的支持者轉變成反共軍事獨裁者的轉折點,當時國共兩黨的合作派人士都極度震動。現在披露的一些史料提出新的看法,日記可望進一步提供有關細節。四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事變前后,蔣介石對日本侵略者的態度異常憤怒,并以“倭寇”稱呼日軍。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有助解釋幾大歷史疑問目前,中國大陸也有兩名著名學者在斯坦福研究日記。其中,張海鵬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前任所長、楊天石是近代所研究員,兩位都是國內民國史、國民黨史研究的權威專家。日記的年份,差不多涵蓋了蔣氏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到抗戰時的全部活動。期間發生了一系列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大事,比如北伐、“中山艦事件”、國共由合作走向分裂、“四一二屠殺”、“九一八事變”等,作為這些歷史事件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的蔣介石,在日記中披露了多少歷史的秘密呢?著有《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等書、對蔣介石日記研究功力最深的楊天石先生,在接受舊金山媒體采訪時表示:對大陸史學界而言,日記有望幫助解開幾個歷史問題。一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當時作為國民黨左派代表人物的蔣介石,在日記中也對這一愛國運動表示熱烈支持。實際上日記顯示,直到蔣氏與蘇共矛盾激化之前,他對中國的一些愛國工農運動都有贊賞之意。二是上世紀20年代蔣介石對蘇聯的態度。1923年蔣氏訪蘇之后,對蘇聯、蘇共、共產國際的態度迥然轉變,由真心贊賞轉為懷疑、警惕和反對,這種態度越到后來越明顯。三是1926年的“中山艦事件”,這是蔣介石從黃埔軍校校長、國共合作的支持者轉變成反共軍事獨裁者的轉折點,當時國共兩黨的合作派人士都極度震動。現在披露的一些史料提出新的看法,日記可望進一步提供有關細節。四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事變前后,蔣介石對日本侵略者的態度異常憤怒,并以“倭寇”稱呼日軍。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26
內地學者解讀蔣介石日記
走投無路尋靠山蔣介石拜師黃金榮內幕黃金榮,蔣介石,靠山,內幕,走投無路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死于上海,蔣介石在政界上失去了靠山,在經濟上也開始拮據。他需要另辟門路,尋找庇護者,乃開始與張人杰、戴季陶、陳果夫等關系密切,并跟隨他們參加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活動,因投機失敗,背了一身債,處境十分狼狽。在被債權人逼得無路可走的情況下,決定離開上海,避債到廣州去投奔孫中山先生。因為債務所纏又缺乏盤費,就去找虞洽卿老板商量辦法。虞治卿當時在上海商界雖有地位,卻是一個賣空買空的“空殼老板、負債大王”,不肯做這種賠本錢的事情,就代蔣介石出主意,介紹他去投帖拜黃金榮為老頭子,一可以利用黃金榮牌子,去對付債權人,二可以向黃商借盤費。兩人商量定當,先由虞洽卿與黃金榮談妥并約好日期,并陪同蔣介石前去舉行拜帖儀式。這里先得來一個說明:按照安清幫投師拜祖的常規,普通一般的壓帖贄敬自幾十元至幾百元,最起碼的亦需5元至10元。若照當時黃金榮、杜月笙的身價,壓帖贄敬,至少是幾百元,甚至有幾千元的。贄敬越多,越受老頭子的看重。1928年我投拜黃金榮為師的時候,就花費贄敬200元,捐助造“四教所”款項500元,門房、茶房以及其他小帳300多元,總數超過1000元。拜師之前,要填具門帖經黃金榮允準方可。這門帖是由黃金榮帳房間印就的,約6寸長4寸半寬的淡黃色雙層摺子,里層印著姓名、年齡、籍貫、住址、介紹人等,左角上還要貼上2寸的照片。舉行儀式的時候,所堂里點起香蠟燭,黃金榮坐在中堂,地上鋪著紅條,我跪在紅條上叩三個頭,算是行禮如儀。門帖由黃金榮秘書駱振忠管理,駱是上海人,經常辦公的地方在帳房間里,門帖也保管在帳房間櫥內,還備有一本名冊,經常可以查考。這是一般規矩。但是蔣介石拜黃金榮為師,卻是另外一種情況。虞洽卿到八仙橋鈞培里黃公館后,向黃金榮說明情由,要求錄收蔣介石為門生,黃金榮因為虞洽卿在當時商界地位高,勢力大,亦很想結交,所以對他提出的要求都無條件答應下來。又因為虞洽卿不熟悉投拜老頭子的手續,第二天陪同蔣介石到黃金榮處時,只投遞了一張寫著“黃老夫子臺前,受業門生蔣志清”的大紅帖子,既沒有拜師應有的蠟燭、香,更沒有致送壓帖的贄敬。還因為黃金榮事先從虞洽卿處知道蔣介石的困難環境和拜師目的,同時也為了討好虞洽卿,所以非但不計較壓帖贄敬,還有心“慷慨”地贈送蔣介石旅費大洋200元,并且鼓勵他去廣州。分別以后,互不通訊,日久以后也就事過境遷,淡然若忘了。1927年,北伐軍從廣州出發,蔣介石隨軍回到上海,成為名震中國的北伐軍總司令。一天,唐嘉鵬陪了北軍某路司令王柏齡去拜會黃金榮(王柏齡,揚州人,與唐嘉鵬拜把兄弟,與蔣介石很投契,我曾親眼看到他與孫中山、蔣介石三人在肇和兵艦上合攝的照片),黃因此知道蔣介石就是當年蔣志清,即是自己的門徒,又曾有恩于他,飄飄然引為自得,可以光耀黃家門楣了。
這時唐、王兩人向黃金榮提醒,蔣介石是北伐軍總司令,中國第一號大人物,如果說開去曾經拜過老頭子,于他面子有關,一定會觸怒于他,倒不如順水推舟。即以蔣介石過去用的是蔣志清名字,未曾舉行過儀式,又未曾“拉過場”(幫會收新門生或徒弟時,設宴請同門師兄弟及有地位的幫會中人,互相介紹關系,稱為“拉場”),外面無人知道,叫黃金榮隱沒這段師徒關系,將門生帖子親自送還,說明過去只憑虞洽卿一人自說自話,井未接受過拜師收徒之儀,只是以朋友看待,今后仍希望蔣介石只承認黃金榮是他朋友,這樣定會使蔣感激,將來可以受用不盡。黃金榮聽之有理,就依計而行。當時托王柏齡代為向蔣介石請示,要求約定時間,前去晉見。一面關照帳房老駱(即筆者拜老頭子時黃金榮秘書駱振忠的父親,大家叫他老駱,名字已經忘記)將當初蔣志清的一張門生帖子檢出來備用。王柏齡辭行后,當日下午即打電話給黃金榮說是已與蔣總司令約好,準定次日上午11點鐘恭候大駕。第二天上午9點左右,王柏齡即到黃金榮家里,賓主在鴉片煙鋪上共吸上等煙土達兩小時,將近11點鐘方才由王柏齡陪同黃金榮去拜會蔣介石。黃把門生帖子送還給蔣介石,并說了昨天唐王二人教唆他的一番話,希望蔣總司令原諒海涵。當時蔣介石對黃金榮的這種誠意表示十分感激,口口聲聲稱他黃老先生,并留他便飯。黃金榮對蔣介石熱情招待認為是畢生第一光榮,而蔣介石對黃金榮也別有用心,企圖利用黃金榮幫會勢力為他反革命效勞。至于這一次唐嘉鵬、王柏齡等叫黃金榮送還蔣介石門生帖子究竟是出于蔣介石暗示,抑或唐王兩人的主張,當時黃金榮未曾明言,但從經過情況看,很可能是蔣介石本人的意圖。黃金榮自送還蔣介石門生帖子以后,對于這件事就矢口不談,但與蔣介石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蔣介石一面勾結英、法殖民主義勢力,一面策動封建幫會分子充作打手,配合嫡系部隊進行反革命大屠殺。他派楊虎、陳群去找黃金榮,由黃再召集杜月笙、張嘯林等定計設謀,以“中華共進會”名義,在上海各大報上刊登反共啟事,隨即召集大批流氓手持武器,襲擊工人糾察隊。黃金榮和杜月笙、張嘯林因為充當了蔣介石反共反革命的急先鋒,事后得到了北伐軍總司令部不少勛章和各種獎勵,并給以顧問、參議等一類名義,成為上海“三大亨”,得到蔣介石的格外青睞。杜月笙爬上了政治舞臺成為流氓政客,又與戴笠結為生死之交,黃金榮坐地分贓成為老太爺。
這時唐、王兩人向黃金榮提醒,蔣介石是北伐軍總司令,中國第一號大人物,如果說開去曾經拜過老頭子,于他面子有關,一定會觸怒于他,倒不如順水推舟。即以蔣介石過去用的是蔣志清名字,未曾舉行過儀式,又未曾“拉過場”(幫會收新門生或徒弟時,設宴請同門師兄弟及有地位的幫會中人,互相介紹關系,稱為“拉場”),外面無人知道,叫黃金榮隱沒這段師徒關系,將門生帖子親自送還,說明過去只憑虞洽卿一人自說自話,井未接受過拜師收徒之儀,只是以朋友看待,今后仍希望蔣介石只承認黃金榮是他朋友,這樣定會使蔣感激,將來可以受用不盡。黃金榮聽之有理,就依計而行。當時托王柏齡代為向蔣介石請示,要求約定時間,前去晉見。一面關照帳房老駱(即筆者拜老頭子時黃金榮秘書駱振忠的父親,大家叫他老駱,名字已經忘記)將當初蔣志清的一張門生帖子檢出來備用。王柏齡辭行后,當日下午即打電話給黃金榮說是已與蔣總司令約好,準定次日上午11點鐘恭候大駕。第二天上午9點左右,王柏齡即到黃金榮家里,賓主在鴉片煙鋪上共吸上等煙土達兩小時,將近11點鐘方才由王柏齡陪同黃金榮去拜會蔣介石。黃把門生帖子送還給蔣介石,并說了昨天唐王二人教唆他的一番話,希望蔣總司令原諒海涵。當時蔣介石對黃金榮的這種誠意表示十分感激,口口聲聲稱他黃老先生,并留他便飯。黃金榮對蔣介石熱情招待認為是畢生第一光榮,而蔣介石對黃金榮也別有用心,企圖利用黃金榮幫會勢力為他反革命效勞。至于這一次唐嘉鵬、王柏齡等叫黃金榮送還蔣介石門生帖子究竟是出于蔣介石暗示,抑或唐王兩人的主張,當時黃金榮未曾明言,但從經過情況看,很可能是蔣介石本人的意圖。黃金榮自送還蔣介石門生帖子以后,對于這件事就矢口不談,但與蔣介石的關系就更加密切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蔣介石一面勾結英、法殖民主義勢力,一面策動封建幫會分子充作打手,配合嫡系部隊進行反革命大屠殺。他派楊虎、陳群去找黃金榮,由黃再召集杜月笙、張嘯林等定計設謀,以“中華共進會”名義,在上海各大報上刊登反共啟事,隨即召集大批流氓手持武器,襲擊工人糾察隊。黃金榮和杜月笙、張嘯林因為充當了蔣介石反共反革命的急先鋒,事后得到了北伐軍總司令部不少勛章和各種獎勵,并給以顧問、參議等一類名義,成為上海“三大亨”,得到蔣介石的格外青睞。杜月笙爬上了政治舞臺成為流氓政客,又與戴笠結為生死之交,黃金榮坐地分贓成為老太爺。
- May 03 Tue 2011 02:25
假如詹天佑沒遇到袁世凱
斯坦福大學宣稱:蔣介石日記真跡本周末公開蔣介石,斯坦福大學,真跡,日記近日,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宣稱將于3月31日公開蔣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記真跡。正在美國舊金山訪問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出席了新聞發布儀式。蔣家第三代媳婦蔣方智怡也出席了這一活動,并表示蔣家愿意公布日記,是希望讓后人感受蔣介石的理念。即將公開的蔣介石1917到1931年日記,就是他最早的一批日記手稿,當時的他剛30歲。日記將讓世人一窺從黃埔到北伐期間,年輕蔣介石的內心世界。斯坦福大學中國問題專家、胡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馬若孟認為,1950年后,國民黨曾經陸續選編發行了蔣介石的日記,但與即將公開的日記真跡相比較,人們可從更可信的第一手資料中,更深入地了解蔣介石的內心世界和真實情感。研究及檔案保管技術一流的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為蔣家保管著蔣介石和蔣經國的日記原稿。目前已經先行完成了蔣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記整理和技術處理,其余部分將在未來數年陸續開放。鑒于對蔣介石的尊重,蔣家保留了涉及其個人隱私的部分。(早報記者徐德芳)……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25
蔣介石日記公布從更多的側面還原其完整面貌
天津博物館收存《中華民國憲法》手寫本擇機展出中華民國憲法,天津,博物館,收存,擇機中新網2月11日電據今晚報報道,10日上午,天津市政協港澳委員曹繼信先生向天津市政府捐獻中國第一部正式頒行的憲法——《中華民國憲法》手寫本。曹繼信先生捐獻的《中華民國憲法》,是1923年10月10日由其祖父曹錕任中華民國總統時頒行的,故又被稱為“曹錕憲法”。該部憲法手寫本長11.9米,寬0.93米,黃綾質地墨書楷體。共有13章,141條。其內容強調國家統一;國家主權屬于全體國民等。曹錕去世后,這件文物保存在其女兒曹士英手中。1984年曹士英病危時,將文物轉給了曹繼信,并囑道:在適當的時候,將這一珍貴文物交給國家。曹繼信先生認為,他今天的捐獻,不僅完成了老人的遺愿,而且有助于研究中華民族如何走向共和,以及維護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經過文物專家的鑒定,認為該文物流傳有序,品相完整,特點鮮明,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符合文物收藏標準。據悉,這件文物將由天津博物館保存,并在適當的時候對外展出。(記者劉靜華實習生劉佳)……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24
走投無路尋靠山蔣介石拜師黃金榮內幕
馮英子:“蔣介石叫鄭三發子”的始作俑者馮英子,蔣介石,始作俑者馮英子是著名的老報人和雜文家。1949年5月,夏衍等人在香港創辦了《周末報》,馮英子擔任該報的總編輯兼總經理。他曾和我談起過這樣一件事情:1949年《周末報》創刊不久,有人來投稿,說抗戰時期河南曾有一個人到重慶尋找蔣介石,說蔣介石是他的弟弟,此人名叫鄭二發子。蔣沒有為難他,只是叫戴笠把他遣送回鄉了。這就使馮英子想起他從上海到香港時,在船上認識了一位張大同先生。到香港后,他和馮英子同住在大道東的真教圍,兩人經常在一起大談“山海經”。一次,張大同曾向他談到過蔣介石幼年叫鄭三發子。張大同的話,佐證了馮英子收到的那篇稿子的事。于是馮英子就在《周末報》上撰文,把鄭三發子重慶尋兄的事情敘述了一遍,然后大發了通議論。后來唐人在他的《金陵春夢》里,便直接把“鄭三發子”和蔣介石畫上了等號。這樣一來,蔣介石究竟是奉化蔣肇聰所生,還是由河南許州(許昌)繁城鎮后鄭姓家的逃荒媳婦攜來的鄭氏之子,便成了讀者大感興趣的話題了。而沈醉在他所寫的《我所知道的戴笠》一文中,也繪聲繪色地寫了一通有關蔣介石的哥哥鄭紹發從河南去重慶尋弟的離奇故事。其實,有關蔣介石幼年叫鄭三發子的始作俑者當是馮英子。所以他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唐人先生那時候在《大公報》作秘書,《金陵春夢》中的這個故事,是從《周末報》上抄去的。”(《上海灘》2005年第11期)……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24
斯坦福大學宣稱:蔣介石日記真跡本周末公開
民國版《楊虎城言論集》現身西安楊虎城言論集,西安,民國新華網西安12月14日電(記者丁海濤)西安市一位收藏愛好者近日發現了一本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楊虎城言論集》,此書由楊虎城1930年至1931年在陜西期間的部分講話組成,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這本書紙張泛黃且有所殘缺。封面是楊虎城將軍戎裝照片,正文用豎排繁體字記載了將軍的“言論”29篇,另外有附件4篇,其中包括《元旦訓詞》、《告各界政見書》、《施政方針書》等。書中記述了楊虎城將軍上任伊始對三秦父老說:“于右任先生和關心桑梓的人對自己說,讓你到陜西,不是讓你做官,而是讓你為陜西民眾減輕痛苦,本人此次入陜,愿與大多數窮人同受痛苦,不愿與少數搗亂分子妥協”。將軍在上任不久就提出了八項施政綱領,明確要救濟災荒、肅清土匪、澄清吏治、振興教育、整頓交通、興辦水利、免除苛捐雜稅、完成地方自治。在1931年《元旦訓詞》第一條中,楊虎城呼吁民眾“要竭誠維護和平”。此書收藏者說,這本書是他偶然在舊貨市場上發現并購回的。書的版權頁已經缺失,難以判斷確切出版時間和出版單位。然而據《陜西志·出版志》記載,創、終刊時間為1930年到1932年的《西安日報》曾印過《楊虎城言論集》,因此判斷其出版時間在1931年左右。楊虎城,1893年11月生,陜西蒲城人。早年參加辛亥革命。1927年參加國民革命軍。1929年任國民黨第十七路軍總指揮。1932年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1936年12月12日,同東北軍將領張學良一起發動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逼迫其接受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八項救國主張。1949年9月17日重慶解放前夕被國民黨反動派秘密殺害,時年56歲。(完)……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24
天津博物館收存《中華民國憲法》手寫本擇機展出
陳遠:以李宗吾還原一段民國史陳遠,民國,李宗吾據陳遠介紹,本書約15萬字,主要以百日維新、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社會變革,以及興起于其中的種種思潮為歷史背景和思想史背景,揭示李宗吾與梁啟超、胡適、顧頡剛、魯迅等文化大師之間隱秘的關聯,勾畫傳主李宗吾富有傳奇經歷的思想演變以及跌宕起伏的命運。作者試圖通過對李宗吾作品的梳理,敘述上個世紀初各種思潮(無政府主義、達爾文主義等)在中國民間的傳播進程。陳遠近年來一直關注中國近現代的文化生態變遷,曾編著有《逝去的大學》。本報記者高松攝在思想史里考察李宗吾與《厚黑學》新京報:你寫作《李宗吾傳》的契機是什么?為什么對李宗吾很感興趣?陳遠:我對李宗吾這個人發生興趣是在幾年前。最初還不是因為他的《厚黑學》,而是他的教育思想吸引了我。李宗吾的教育思想與主流看法不太一樣,他主張從傳統書院制度尋求借鑒,他提出的教育制度,是讓學習者能夠自主學習,最后的門檻就是考試,用考試來鑒定學習者的學習成果。這跟西方嚴格的學科制度有很大出入。同時期的蔣夢麟等人從美國留學回來,使得西方的教育模式占了教育的主導地位,而李宗吾的教育主張就顯得非常獨特,可以比較的還有唐文治創辦的無錫國專,也是在傳統的書院制度里尋找資源。由此,我對李宗吾這個人產生了興趣。還有一個契機就是我個人對于歷史的興趣。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或者說歷史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小部分,做歷史研究就是讓過去的歷史盡可能完整地呈現出來。《李宗吾傳》給了我這樣的一種機會,讓我去還原一段民國歷史。新京報:《厚黑學》曾經一度非常流行,但是學術界似乎一直忽略了李宗吾。陳遠:《厚黑學》在上世紀80年代一度非常流行,80年代就出來一系列關于厚黑學的書,但是很多都跟李宗吾的《厚黑學》沒有本質上的聯系,只不過借著厚黑學的名義獲得暢銷的可能,而且質量都很粗糙。上世紀40年代有一個川大的教授叫張默生,寫了一本10萬字的關于李宗吾的傳記───《厚黑教主李宗吾傳》,這本書把李宗吾一生的關鍵思想做了陳列,從今天的角度來看,作為開山意義上的研究李宗吾著作,那本書是我們無法繞過的。學術界對于李宗吾的忽略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是他的思想看起來不是那么“正統”,另一方面,李宗吾不是學院里的學者,沒有眾多的弟子傳承他的思想。新京報:相比以往大家認識到的李宗吾和《厚黑學》,你這本書能帶來什么新鮮的東西?陳遠:這本書,對于不了解李宗吾的人來說,帶來的當然是全新的東西,對于比較了解李宗吾的人,則是提供了新的視角,以前沒有人從這種視角研究過他。我是把李宗吾和《厚黑學》放在一個思想史的背景里去觀察,采取了新的視角來分析他。
《厚黑學》并不是提倡“臉厚心黑”新京報:你在書中提到林語堂、吳稚暉、柏楊等人對李宗吾《厚黑學》的贊嘆之情,也提到了曹聚仁等人對這本書的鄙薄,你怎樣看待這種觀點的交鋒?陳遠:我不想去評判他們怎么看待《厚黑學》,要讓我說,我覺得李宗吾《厚黑學》的核心是:“自由思想,獨立精神”,這是后來的學術界直到現在還時常掛在嘴邊的八個字。而且我還覺得《厚黑學》是個人主義是從傳統思想中衍生出來的個人思想的結果。個人主義雖然有一些必須加以警惕并需要批判的成分,但也要承認,其中也存在值得揚棄的內容。這些以往的評論都沒有說到過。我曾經跟朋友探討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上不可能產生個人主義的因子,但是我不這么看,看看書中我的敘述,就可以得到答案了。新京報:這本書的小引中,你提到“至今仍有不少人依然奉‘厚黑’為自己的處世之道,還在內心深處依然供奉著這位‘厚黑教主’的牌位,殊不知,這恰恰違反了這位厚黑教主的本意。”你能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嗎?陳遠:很多人只是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厚黑學》,說《厚黑學》就是提倡“臉厚心黑”。而李宗吾寫《厚黑學》的本意并非如此。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來說,《厚黑學》的寫作背景是軍閥混戰時期,李宗吾以這本書針砭時勢,表達了他的激憤之情,這種看法林語堂表達得淋漓盡致。另一方面,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帝制,但是,沒有動搖的是隱藏在幾千年帝制后面的文化心理。李宗吾自己認為《厚黑學》的出現為新的局面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李澤厚曾說“這本書一定是暢銷書”新京報:你這本書計劃在新京報上連載,以往新京報上連載的書都是風格輕松的暢銷小說,你的書與這些小說的風格明顯不同,你覺得讀者的閱讀量會減少嗎?陳遠:你要問我我當然說不會,王婆賣瓜嘛。不過這本書和李宗吾本人確實都是相當有意思的。前一段時間我去李澤厚先生家里,說起這個事情。他說:“你這本書寫出來一定是暢銷書。”很多人都只是聽說過李宗吾,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宗吾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想大概會有人關注吧。新京報:我注意到你在書中較多引用了李澤厚的觀點,他的思想對你寫這本書有很大的影響嗎?陳遠:我覺得可能不是這么簡單。我很早就讀過李澤厚先生的著作,他對我的影響也很大。但是在寫這本書時,我并沒有刻意地把他的理論作為這本書寫作的理論框架,但是當我閱讀了很多的資料之后,我發現李澤厚先生的一些觀點跟我竟然是如此的契合!可能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他的影響吧。
《厚黑學》并不是提倡“臉厚心黑”新京報:你在書中提到林語堂、吳稚暉、柏楊等人對李宗吾《厚黑學》的贊嘆之情,也提到了曹聚仁等人對這本書的鄙薄,你怎樣看待這種觀點的交鋒?陳遠:我不想去評判他們怎么看待《厚黑學》,要讓我說,我覺得李宗吾《厚黑學》的核心是:“自由思想,獨立精神”,這是后來的學術界直到現在還時常掛在嘴邊的八個字。而且我還覺得《厚黑學》是個人主義是從傳統思想中衍生出來的個人思想的結果。個人主義雖然有一些必須加以警惕并需要批判的成分,但也要承認,其中也存在值得揚棄的內容。這些以往的評論都沒有說到過。我曾經跟朋友探討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上不可能產生個人主義的因子,但是我不這么看,看看書中我的敘述,就可以得到答案了。新京報:這本書的小引中,你提到“至今仍有不少人依然奉‘厚黑’為自己的處世之道,還在內心深處依然供奉著這位‘厚黑教主’的牌位,殊不知,這恰恰違反了這位厚黑教主的本意。”你能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嗎?陳遠:很多人只是從字面意思上理解《厚黑學》,說《厚黑學》就是提倡“臉厚心黑”。而李宗吾寫《厚黑學》的本意并非如此。我覺得可以從兩方面來說,《厚黑學》的寫作背景是軍閥混戰時期,李宗吾以這本書針砭時勢,表達了他的激憤之情,這種看法林語堂表達得淋漓盡致。另一方面,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中國幾千年的帝制,但是,沒有動搖的是隱藏在幾千年帝制后面的文化心理。李宗吾自己認為《厚黑學》的出現為新的局面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李澤厚曾說“這本書一定是暢銷書”新京報:你這本書計劃在新京報上連載,以往新京報上連載的書都是風格輕松的暢銷小說,你的書與這些小說的風格明顯不同,你覺得讀者的閱讀量會減少嗎?陳遠:你要問我我當然說不會,王婆賣瓜嘛。不過這本書和李宗吾本人確實都是相當有意思的。前一段時間我去李澤厚先生家里,說起這個事情。他說:“你這本書寫出來一定是暢銷書。”很多人都只是聽說過李宗吾,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宗吾是個什么樣的人。我想大概會有人關注吧。新京報:我注意到你在書中較多引用了李澤厚的觀點,他的思想對你寫這本書有很大的影響嗎?陳遠:我覺得可能不是這么簡單。我很早就讀過李澤厚先生的著作,他對我的影響也很大。但是在寫這本書時,我并沒有刻意地把他的理論作為這本書寫作的理論框架,但是當我閱讀了很多的資料之后,我發現李澤厚先生的一些觀點跟我竟然是如此的契合!可能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了他的影響吧。
- May 03 Tue 2011 02:23
馮英子:“蔣介石叫鄭三發子”的始作俑者
宋慶齡最后遺墨:韜奮手跡宋慶齡,遺墨,手跡新華網上海11月5日專電(記者趙蘭英)橘黃封面上,坐落著4個娟秀的字:韜奮手跡。這是原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的最后遺墨。由此,一段感人故事,拂去塵埃,走向公眾,讓人唏噓。1981年年初,上海韜奮紀念館整理和征集到一批韜奮先生的手跡,想結集出版。于是,委托韜奮夫人沈粹縝女士,請宋慶齡名譽主席題寫書名。宋慶齡欣然應允,但當時因病手抖得厲害,沒有立即書寫。沒有想到,宋慶齡病情日趨嚴重,臥床不起。5月12日清晨,重病中的宋慶齡,叫服務員扶她起來,艱難地移到寫字桌旁坐下。頓了一會兒,她喘著氣,顫抖著手,拿起毛筆,在紙上寫下“韜奮手跡”4個字,簽上自己的名字和時間。17天后,即5月29日,這位偉大的女性,不幸與世長辭。宋慶齡與鄒韜奮,在生前沒有什么個人來往,但神交久矣。1933年1月,韜奮加入了由宋慶齡、魯迅、蔡元培發起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會,并被選為執委。1936年5月,鄒韜奮、沈鈞儒等抗日愛國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并發表宣言,要求停止內戰,聯合抗日。11月23日凌晨,國民黨政府逮捕了聯合會的主要負責人沈鈞儒、鄒韜奮、李公樸、沙千里、章乃器、史良、王造時等7人。這就是著名的“七君子事件”。宋慶齡聞訊后,以極大的憤慨,投入營救活動。韜奮逝世后,夫人沈粹縝成為宋慶齡的摯友、座上賓。個人的品格與情感,常常體現在一些細小的事情上。重病中的宋慶齡,念念不忘的是老友的委托。當她明白自己無多日時,硬撐著病體,題下這4個字。而且,她怕寫得不好,寫了1張后,又寫了1張,以便選用。這部新出版的《韜奮手跡》,共收集韜奮先生76件手跡,其中有題詞、書簡、文稿等等。戰亂,使得韜奮先生留給后人的手跡并不多。這部《韜奮手跡》,幾乎涵蓋了目前能找到的韜奮的所有手跡。手跡,往往又透著一個人的生命氣息。這部《韜奮手跡》,同時展現了2位偉人的手跡和友情,因此,彌足珍貴。(完)……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23
民國版《楊虎城言論集》現身西安
孫中山對人才選拔制度的貢獻孫中山,人才,制度,貢獻,選拔孫中山對科舉制度的廢除也有獨到的見解。沿用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是在1905年廢除的。當時,廢除科舉的主要理由是“科舉一日不廢,即學校一日不能大興”。對于科舉制度廢除的原因,目前學術界也有不同的看法。孫中山當時就說“往年罷廢科舉,未免因噎廢食,其實考試之法極良,不過當日考試之材料不良也。”他還說:中國歷代考試制度不但合乎平民政治,且超過現代的民主政治,“雖所試科目不合時用,制度則昭若日月。”這也就是說,廢除科舉制度,并不是說考試制度本身一無是處,考試制度是好的,只不過考試的內容不好。他主張剔除封建主義的考試內容,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精神和近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技術作為考試的內容,是難能可貴的。孫中山對我國人才選拔制度的貢獻之二,是提出了以考試權獨立為核心的文官考試的思想。這一思想的來源,不僅是深受我國科舉考試制度的啟發,也是對西方文官考試制度的借鑒。他認為西方文官考試制度優勝于其選舉制和委任制,并說:“美國官吏有由選舉得來的,有由委任得來的。從前本無考試制度,所以無論是選舉、是委任,皆有很大的流弊。”中國考試制度西傳后,美國的“政治方有起色”。但是考試只“用于下級官吏,并且考選之權在行政部之下,雖少有補救,也是不完全的。”“余游歐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選舉之弊,決不可無以救之。而中國相傳考試之制,糾察之制,實有其精義,足以救歐美法律、政治之窮,故主張以考試、糾察二權,與立法、司法、行政之權并立,合為五權憲法”。他還強調:歐美也有人覺得“三權分立”有弊端,主張加上彈劾權和考試權,“可見五權分立之主張,非予個人之私見矣”。把考試權提高到與司法、立法、行政權同等重要的地位是1906年。同年12月2日,孫中山再次強調:“將來中華民國憲法,必要設獨立機關,專掌考選權。大小官吏必須考試,定了他的資格,無論那官吏是由選舉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須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設立考試院,是考試權獨立的重要標志,也是考試選拔人才的組織機構。1914年7月8日,孫中山在親自起草的《中華革命黨總章》里就規定了考試院的職權。1924年8月,孫中山公布并施行的《考試院組織條例》規定:中央設考試院,直隸于大元帥府,與行政權分離獨立。各省設立考試分院,舉行各種考試時,分設考試委員會,并得就各省酌劃區域,舉行巡回考試。孫中山對我國人才選拔制度的貢獻之三,是在南京臨時政府和廣州政府時期,制訂了文官考試的法規法令。出任臨時大總統后,孫中山即著手準備建立與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治體制相適應的文官考試制度。南京臨時政府貫徹了孫中山“考選之法”“網羅天下英才”的指示。法制局根據孫中山的命令,先后制定了《文官考試令》、《文官考試委員官職令》、《外交官及領事官考試委員官職令》、《外交官及領事官考試令》、《法官考試委員官職令》、《法官考試令》等六個考試法令草案,先后送呈孫中山。孫中山咨文參議院審查,對以上各考試法規草案進行議決。由于南京臨時政府存在的時間短暫,參議院沒有完成立法程序,以上考試法規草案沒有能夠頒布實施,但在中國近代人才選拔制度史上還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在廣州政府時期,孫中山多次指示:“用人當以資格論,實行考試制度。非經考試合格,不能做官”、要“厘定各種考試制度”。1924年8月26日,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孫中山發布命令,公布并實施《考試院組織條例》,共26條;又公布實施《考試條例》,共18章64條;《考試條例施行細則》,共18條。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在廣州政府時期,孫中山多次指示:“用人當以資格論,實行考試制度。非經考試合格,不能做官”、要“厘定各種考試制度”。1924年8月26日,中華民國海陸軍大元帥孫中山發布命令,公布并實施《考試院組織條例》,共26條;又公布實施《考試條例》,共18章64條;《考試條例施行細則》,共18條。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22
陳遠:以李宗吾還原一段民國史
梅州發現記錄孫中山葬事籌備的《總理奉安實錄》總理奉安實錄,孫中山,梅州,記錄中新網10月17日電據汕頭都市報報道,一套具有重要史料價值、76年前詳細記錄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及奉安大典整個過程的《總理奉安實錄》在梅州被發現。該書現為梅州市知名收藏家魏金華所收藏。由于該書印數少且為非賣品,只發給參加奉安大典的黨、政、軍要員,家屬及中山陵的護衛隊以作紀念,存書量很少,顯得異常珍貴。保存完好的《總理奉安實錄》為線裝本,分卷上、卷下二冊,尺寸為35厘米×24厘米,厚度約2.5厘米。書名為胡漢民所題。該書內容分為照片、記述、專載、附錄四大類,卷首冠以孫中山先生遺像、遺囑及奉安哀詞。卷上內容從凡例開始,之后是實錄目次、140幅黑白照片、記述、籌備經過、奉安紀實。卷下內容由中央迎梓宣傳列車紀事開始,之后是專載、誄文、祭文、賻贈、參加奉安代表人名、附錄之章則、職員奉安用費。結尾以于右任的《抄審計院復文官處公函二》結束。該書詳細實錄了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及奉安大典整個過程,披露了民國政府黨、政、軍要員胡漢民、蔣介石、程潛、蔡元培、于右任、林森、宋子文、孔祥熙、張學良、馮玉祥等及孫中山家屬宋慶齡、孫科、孫穗英等在奉安籌備和奉安典禮中的一系列鮮為人知的內情,特別珍貴的是書中刊印了130幅實地攝影的活動照片及10幅南京中山陵陵墓設計圖及陵園全圖。(羅金良)……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22
宋慶齡最后遺墨:韜奮手跡
從校歌看民國時期的大學精神民國,校歌,大學,時期,精神這是一首西南聯大的校歌,歌詞調寄《滿江紅》,聯大中文系羅庸教授所作。歌詞中的“仇寇”二字,原為“倭虜”,聯大編制校歌、校訓委員會決定采用這篇歌詞作為校歌時,為含蓄起見,改“倭虜”為“仇寇”。余生也晚,十多年前在披覽西南聯大校史資料時才在無意中讀到這首在聯大校友中已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校歌。許多文字看過了也就忘了,但我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第一次讀到這篇歌詞時在我的心靈深處激蕩出的久久難以止息的波瀾。伴隨波瀾的起伏,我仿佛走進了那個漫天烽火的歲月,看到了現代中國最負盛名的三大學府——北大、清華和南開的師生在“仇寇”炮火和硝煙中萬里南遷的身影,聽到了山城的皺褶里傳出的弦誦之聲,……我知道,這不是一首普通的校歌,它所書寫的不只是聯大自身的歷史,更是在顛沛、板蕩和亂離之中一代青年學子的擔當世運之氣。在那激揚悲壯的旋律里是難折的“壯懷”,是“舊邦”中的“新命”。后來,我又在不同的場合陸續地讀到其他一些大學的校歌,一樣的情懷,不一樣的旋律,共同組合成那個時代學子心中豪邁、壯闊的交響,其中的每一個樂章,每一個音符,都躍動著一種難以抑止的民族“新生”的渴望,一種青春生命中煥發出來的剛毅堅卓的精神,一種那個時代陶鑄而成的昂藏挺特的理想。并且,這種渴望、精神和理想全都化作了那個時代青年學子的向往、憧憬和追求,成為一代又一代校友心中最溫馨的集體記憶和共同語言,并融入民族歷史的血脈之中。當時我就想,如果把這些校歌匯集成冊,那該是多么動人的記錄!但是,我又想,這大概只能是一種奢望了,半個多世紀之后,山河猶在,人事已非,許多大學往事早已在俯仰之間化作了陳跡,到哪里去找回寄在已成逝波的那個時代深處的夢想,到哪里去打撈遺落在歷史汪洋中的碎屑殘片,到哪里去喚醒被塵封在冷酷的時光隧道中的校園記憶!就在我恍然若失的時候,我的同事馬軍先生給我發來一個郵件說,他已經網羅到一百多首民國時期的大學校歌,擬以“桃李芬芳”為題,分“國立篇”、“省立篇”、“私立篇”及“其他篇”,輯匯成冊交出版社出版,希望我能為這部校歌集寫幾句話。不久,他就將已編好的書稿擱在我的書桌上。書中共輯錄了民國時期107所高校的校歌,既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圣約翰大學、西南聯大、浙江大學、南開大學、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北洋大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同濟大學、東吳大學、滬江大學等著名學府的校歌,也有持志大學、銘賢學院、內政部警官高等專科學校、達德學院等現在已不太為人所知的高校的校歌。雖還不能說已將當時所有大學的校歌都囊括以盡了,但就收錄在案的這107首校歌而言,已足以展現民國時期高校校歌特具的神貌了。
校歌之于它的學校,就如同國歌之于它的國家,它可以說是校園生活的現代圖騰。對大學而言,校歌不只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號,更是一種靈魂,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并代表各該校的特點。它是由各該校的歷史傳統和辦學風格凝聚而成的,它的旋律縈繞、彌散著每一位學子心中的憧憬和夢想。因此,當時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各高校,對校歌的編制都極為重視,西南聯大就是一個顯例。193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曾專門就校歌事發出訓令稱:“音樂一科,為陶冶青年兒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古列為六藝之一。現在各級學校教授音樂,取材雖未盡趨一致,但自編校歌,以代表各該校之特點,而于新生入學之始,則教之歌詠,以啟發愛校之心,影響至為重大。茲為考察起見,各學校應將所編校歌,呈送本部,以備查核。”仍未編制校歌的學校,必須抓緊編制,并限期呈報。這個訓令下達之時,聯大甫從長沙遷到昆明,開學還不過一個月,校舍、設備問題亟待解決,秋季招生即將部署,頭緒紛繁,無暇顧及校歌。10月3日教育部再次以訓令催逼,“限一個月內將辦理情形及校歌、校訓呈報”。10月6日,聯大成立了編制校歌校訓委員會,聘馮友蘭、朱自清、羅常培、羅庸、聞一多為委員,并請馮友蘭為該會主席。經過反復討論,到1939年6月30日,校歌委員會通過了以羅庸作詞、張清常作曲的《滿江紅》為校歌的方案,隨即由校歌委員會具函向常委會呈報。7月11日,聯大常委會第112次會議決議通過,7月15日,常委會向學校各部門知照校歌通過事,19日備文向教育部呈報。從開始編制到最后通過,聯大校歌的編制過程前后竟持續了9個多月!此后,這首校歌便伴隨著聯大學子,每位新同學注冊后,都會得到一頁鉛印校歌,在校歌中入學,在校歌中成長,并永銘在聯大校友的“心版”上。其實,不只聯大如此,每一首校歌的編制過程都是慎之又慎的,只要看看這部書中的詞曲作者就知道校歌的制作是如何之慎重,以及校歌在校園文化中的份量了。詞作者有蔡元培、黃炎培、范源廉、張瀾、陳果夫、羅庸、葉楚傖、成仿吾、馬一浮、鄭貞文、唐蔚芝、王毓祥、蕭公權、陳瑜、易韋齋、汪東、熊慶來、馮滌塵等;曲作者有聶耳、李叔同、趙元任、蕭友梅、張清常、程懋筠、嵇文甫、唐學詠、閻紹璩、李抱恍、馮孝思、陳歌辛、沈心工等。這個名單當然不能說已囊括了那個時代所有最好的歌曲作者,但這里列出的部分名單就已大致可說是一時之選了。邀請名家為各大學校歌填詞譜曲,當然是希望通過他們手中的紙和筆抒寫出大學師生的心聲。
校歌之于它的學校,就如同國歌之于它的國家,它可以說是校園生活的現代圖騰。對大學而言,校歌不只是一串音符,一簇象征性的符號,更是一種靈魂,是大學精神的集中體現,并代表各該校的特點。它是由各該校的歷史傳統和辦學風格凝聚而成的,它的旋律縈繞、彌散著每一位學子心中的憧憬和夢想。因此,當時從教育行政部門到各高校,對校歌的編制都極為重視,西南聯大就是一個顯例。1938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曾專門就校歌事發出訓令稱:“音樂一科,為陶冶青年兒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古列為六藝之一。現在各級學校教授音樂,取材雖未盡趨一致,但自編校歌,以代表各該校之特點,而于新生入學之始,則教之歌詠,以啟發愛校之心,影響至為重大。茲為考察起見,各學校應將所編校歌,呈送本部,以備查核。”仍未編制校歌的學校,必須抓緊編制,并限期呈報。這個訓令下達之時,聯大甫從長沙遷到昆明,開學還不過一個月,校舍、設備問題亟待解決,秋季招生即將部署,頭緒紛繁,無暇顧及校歌。10月3日教育部再次以訓令催逼,“限一個月內將辦理情形及校歌、校訓呈報”。10月6日,聯大成立了編制校歌校訓委員會,聘馮友蘭、朱自清、羅常培、羅庸、聞一多為委員,并請馮友蘭為該會主席。經過反復討論,到1939年6月30日,校歌委員會通過了以羅庸作詞、張清常作曲的《滿江紅》為校歌的方案,隨即由校歌委員會具函向常委會呈報。7月11日,聯大常委會第112次會議決議通過,7月15日,常委會向學校各部門知照校歌通過事,19日備文向教育部呈報。從開始編制到最后通過,聯大校歌的編制過程前后竟持續了9個多月!此后,這首校歌便伴隨著聯大學子,每位新同學注冊后,都會得到一頁鉛印校歌,在校歌中入學,在校歌中成長,并永銘在聯大校友的“心版”上。其實,不只聯大如此,每一首校歌的編制過程都是慎之又慎的,只要看看這部書中的詞曲作者就知道校歌的制作是如何之慎重,以及校歌在校園文化中的份量了。詞作者有蔡元培、黃炎培、范源廉、張瀾、陳果夫、羅庸、葉楚傖、成仿吾、馬一浮、鄭貞文、唐蔚芝、王毓祥、蕭公權、陳瑜、易韋齋、汪東、熊慶來、馮滌塵等;曲作者有聶耳、李叔同、趙元任、蕭友梅、張清常、程懋筠、嵇文甫、唐學詠、閻紹璩、李抱恍、馮孝思、陳歌辛、沈心工等。這個名單當然不能說已囊括了那個時代所有最好的歌曲作者,但這里列出的部分名單就已大致可說是一時之選了。邀請名家為各大學校歌填詞譜曲,當然是希望通過他們手中的紙和筆抒寫出大學師生的心聲。
- May 03 Tue 2011 02:21
孫中山對人才選拔制度的貢獻
民國往事——買不斷的張季鸞民國,張季鸞朋友說我這個人是一個不會被金錢或物質所誘惑的人,這個評價太高,自己心里也不敢接受。我時常呆在家里,不出門去,是因為這個世界對人的誘惑力越來越大,面對許多我想擁有的東西,總是克制不住自己,就想著為金錢去奔忙,出賣自己,滿足物欲;可心中還有一點不甘心,有些屬于心靈的東西不愿遭受蹂躪,于是將自己躲藏起來,“躲進小樓成一統”去。張季鸞(1888-1941)是《大公報》的創辦人之一,《大公報》“社論”總主筆,其以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辦報方針及其身體力行著稱于世。九一八事變以后,《大公報》每天一篇“社論”,均由張季鸞執筆,一篇三千字的社論,在深夜12時至凌晨1時之前,不用一個小時就寫完,其“社論”思路清晰,透徹時事,文筆犀利,傳誦一時。張季鸞敢說敢言,針砭時事之論不免“不合時宜”。1932年5月5日,中國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了《?滬停戰協定》,暫時結束了“一二八”事變以來的軍事對抗,葉楚傖準備對國內報刊進行整肅,王正元在《監聽專員見聞錄》一書中談到了關于收買張季鸞一事的過程。宣傳部長葉楚傖在一次國民黨中常會秘密小組會議上就國內外報刊言論作了陳述,與會者一致認為《大公報》是最具影響力的報紙,其言論常使政府尷尬、畏懼。會議決定用金錢收買張季鸞及其《大公報》,從五萬元一直升到十五萬元方一致通過,當時物價每石(120市斤)米價約4元,十五萬元可真不是一個小數目了,可以買450萬斤糧食,按現在的糧食價格換算,相當于人民幣約700萬。某日,凌晨1時許,總務主任到張季鸞辦公室,遞上一張15萬元的交通銀行即期匯票,收款人是張季鸞,匯款人是國民政府文官處。王正元說,當時張季鸞就把還沒下班的編輯部人員統統叫到總編室,拿著這張匯票就侃侃而談,在“文人要窮,文窮而后工”、“文人就是不能發財,否則文章寫不出來”、“《大公報》要堅持十二字辦報方針”等等言論之后,命總務主任將匯票退回。張季鸞雖然未被收買,其人依然為政府所用,蔣介石常通過陳布雷約其晤談,討論時事,并時常電話咨詢,王正元在電話監聽中常聽到蔣介石稱其“季鸞先生”,可見蔣對他的尊敬。1940年,蔣介石命陳布雷寫一篇《告日本國民書》,陳推薦張季鸞執筆。張季鸞以日本風格及日文于病榻寫成,洋洋灑灑近萬言,蔣介石閱后一字未改,印刷后用飛機撒向日本主要城市。張季鸞于1941年病逝,國共兩黨均發唁電,以示哀悼。張未任政府公職,不便國葬,政府以國葬待遇舉行“公葬”,其葬禮盛況空前,為新聞人葬禮之最。一個報人,得如此待遇,并在中國新聞史中占有重要一席,這樣的人在任何時代都是少數,因而,尤其顯得珍貴!如果有一天,張季鸞先生不再因為他的新聞人品質成為我們感嘆的話題,我想,這也是他真正能安息的一天。《江南時報》(2005年07月31日第十六版)……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21
梅州發現記錄孫中山葬事籌備的《總理奉安實錄》
人物風流:民國航運大亨盧作孚的生死之謎(圖)盧作孚,民國,大亨,航運,生死航運巨子盧作孚多年來,盧作孚這個名字一直被紅塵紫霧深深掩埋,以至于大多數國人都很陌生。直到近半個世紀后,盧作孚先生才真正抖落一身塵埃,穿過重重霧障,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撰稿/陳冰(記者)緣起本刊2005年5月27日刊登了《悲壯大遷徙》一文,其中有一段對盧作孚下落不明的描述:“令人遺憾的是,每天對著電話大吼大叫的盧作孚在完成宜昌大撤退后,胸腔崩裂,重病倒下,后來居然連尸首也找不到了。”文章刊出后,一位細心讀者在來信中指出,盧作孚先生逝世后,被“民生”輪護送至川江南岸一座小山上安葬,后又被家人悄悄將墓遷于南山。墓碑上無盧作孚之名,寫的是盧魁先。1999年,盧作孚和夫人蒙淑儀合葬于重慶北碚人民公園的“作孚園”內。記者隨后聯系上這位細心的讀者,原來他就是《紫霧--盧作孚評傳》的作者金雨時。在盧作孚誕辰110周年,逝世51周年的2003年,金雨時和妻子如月推出了這本追述盧作孚不凡一生的評傳。金雨時說,在認知盧作孚先生的過程中,他們夫妻二人的靈魂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淘洗。“這種對我們靈魂和道德的洗禮,自自然然就轉化成了一種潛心的思考和傾訴這種思考的欲望。”正是基于這種濃厚的“盧作孚情結”,金雨時希望《新民周刊》能夠還歷史本來的面目。記者與金雨時就盧作孚的生死之謎有了一段對話。不該被忘記的民族英雄多年來,盧作孚這個名字一直被紅塵紫霧深深掩埋,以至于大多數國人都很陌生。直到近半個世紀后,這個名字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記憶》欄目之后,盧作孚其人其事才成為新世紀一個重要的“考古大發現”。盧作孚不僅是同盟會會員和四川保路運動的參與者,也是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和總經理,長江航運的一代霸主,風云一時的中國船王;更是抗戰初期可與后來法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相比的40天宜昌大轉運奇跡的策劃者和領導人,是為抗戰勝利立下赫赫功勛的政府杰出服務勛章和一等一級勛章獲得者。盧作孚不僅是一個實業家,還是民國初年“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的理論家和實踐者,是北碚新城及其“經濟特區”和“文明社區”的策劃者和創建者,民間性西部科學院的締造者和首任院長,是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拓荒者。進而,他還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及其文明轉換時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思想家,是產業、交通、文化和國防“四個現代化”的最早倡導者和勇敢的開拓者。他的著作《中國的建設問題與人的訓練》及其關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文章,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盧作孚不僅是一個腳踏實地的實干家,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的理想,不在個人的升官發財,不在家族、公司、地域的繁榮昌盛,而在于全中國的現代化新世界的創建。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不愿“在豬圈中蓋起個人的華堂”,而愿“在花園里搭建自己的茅屋”。
金雨時稱盧作孚是一個不該被遺忘,也是一個不可能被長久遺忘的人。難怪當年“識君之抱負,驚君之才,知君之心”的黃炎培先生,早就預言“幾十百年后,有欲知君者,其問諸水濱”。梁漱溟則在《景仰故交盧作孚先生獻詞》說:“作孚先生胸懷高曠,公而忘私,為而不有,庶幾乎可比古之賢哲焉。”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抗日戰爭爆發后,盧作孚先生放棄了預定的歐洲之行,全力投身于反侵略戰爭的工作,提出“民生公司應該首先動員起來參加戰爭”,親自指揮民生公司運送出川抗日的川軍部隊;他改變了一向不肯做官的態度,臨危受命,被國民政府任命為軍事委員會第二部副部長兼農產、工礦、貿易調整委員會運輸聯合辦事處主任。1938年初,他又出任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在武漢,兩個月內完成了所有兵工廠和鋼鐵廠的撤退運輸。1938年秋,武漢已淪陷,3萬多人員和10萬噸重要物資還滯留在宜昌。這10萬噸物資是苦難的中國兵器工業、航空工業、鋼鐵工業以及其他戰略配套工業的最后一點骨血,是抗擊日寇,軍火工業再生補給的最后一部分物資精華。如果不能及時轉運入川,不僅大后方的軍事工業重建將大費周折,而且一旦被日軍擄掠,后果不堪設想。然而此時通往后方重鎮的交通要津川江又快到不能行走輪船的枯水期,情況萬分緊急。盧作孚臨危不亂,開創宜昌撤退著名的“三段航行”,指揮船只冒著日軍的炮火和飛機轟炸,將待運人員和重要物資在40天內全部運走。最早將“宜昌大撤退”比作“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然而,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一個國家的力量,由一個軍事部門指揮完成的。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的是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陽初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大撤退呢?相關報道顯示,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紐約市政府用9個月時間完成了世貿大廈南樓和北樓雙塔廢墟的清理,共運走了93萬噸坍塌大樓的物料。9個月93萬噸,月均10萬余噸,這和宜昌大撤退的40天10萬噸器材,3萬多人員的運量基本相當。問題在于,這是前后相差63年的兩大歷史事件,有著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機械施工以及運力裝備水平!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卻又是那樣千差萬別。
金雨時稱盧作孚是一個不該被遺忘,也是一個不可能被長久遺忘的人。難怪當年“識君之抱負,驚君之才,知君之心”的黃炎培先生,早就預言“幾十百年后,有欲知君者,其問諸水濱”。梁漱溟則在《景仰故交盧作孚先生獻詞》說:“作孚先生胸懷高曠,公而忘私,為而不有,庶幾乎可比古之賢哲焉。”中國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抗日戰爭爆發后,盧作孚先生放棄了預定的歐洲之行,全力投身于反侵略戰爭的工作,提出“民生公司應該首先動員起來參加戰爭”,親自指揮民生公司運送出川抗日的川軍部隊;他改變了一向不肯做官的態度,臨危受命,被國民政府任命為軍事委員會第二部副部長兼農產、工礦、貿易調整委員會運輸聯合辦事處主任。1938年初,他又出任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在武漢,兩個月內完成了所有兵工廠和鋼鐵廠的撤退運輸。1938年秋,武漢已淪陷,3萬多人員和10萬噸重要物資還滯留在宜昌。這10萬噸物資是苦難的中國兵器工業、航空工業、鋼鐵工業以及其他戰略配套工業的最后一點骨血,是抗擊日寇,軍火工業再生補給的最后一部分物資精華。如果不能及時轉運入川,不僅大后方的軍事工業重建將大費周折,而且一旦被日軍擄掠,后果不堪設想。然而此時通往后方重鎮的交通要津川江又快到不能行走輪船的枯水期,情況萬分緊急。盧作孚臨危不亂,開創宜昌撤退著名的“三段航行”,指揮船只冒著日軍的炮火和飛機轟炸,將待運人員和重要物資在40天內全部運走。最早將“宜昌大撤退”比作“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平民教育家晏陽初。然而,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依靠一個國家的力量,由一個軍事部門指揮完成的。宜昌大撤退則完全依靠的是盧作孚和他的民生公司。因此,親歷了宜昌大撤退的晏陽初說,“這是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在中外戰爭史上,這樣的撤退只此一例。”這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大撤退呢?相關報道顯示,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后,紐約市政府用9個月時間完成了世貿大廈南樓和北樓雙塔廢墟的清理,共運走了93萬噸坍塌大樓的物料。9個月93萬噸,月均10萬余噸,這和宜昌大撤退的40天10萬噸器材,3萬多人員的運量基本相當。問題在于,這是前后相差63年的兩大歷史事件,有著完全不同的時代背景和機械施工以及運力裝備水平!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卻又是那樣千差萬別。
- May 03 Tue 2011 02:21
從校歌看民國時期的大學精神
民國趣聞民國,趣聞北洋時期,大小軍閥玩鳥逗鳥成為一種時尚。曾任民國大總統的徐世昌愛鳥成癖,尤其喜歡學舌的禽鳥,縱使批閱文書時也念念不忘他那寶貝似的八哥。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直奔鳥籠,察看虛實,哪怕是少了一根羽毛,他也一清二楚,定要叫來傭人訓斥一番。八哥倒也很通人性,給足了主要面子,遠遠瞧見徐世昌,定要“大總統,大總統”地叫個不停,逗得徐大總統喜上眉梢。徐大總統的愛好讓人鉆了空子,一次,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赴京,這個人是有野心的,從袁世凱時起對他就有防范,張作霖特地從千里之遙的關外,花重金選購一只訓練有素色彩班斕的金剛鸚鵡贈給徐大總統,徐世昌喜出望外,大大褒揚了張大帥一通,卻從此忘了對他的警惕,由著張作霖在關外坐大。徐大總統不以國事為重,卻將金剛鸚鵡視為珍寶,常常愛不釋手,每每在人前炫耀。1919年5月,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矛盾直指腐朽無能的北洋政府,徐世昌如坐針氈,常叫來警察總長訓話,大罵其“蠢貨,飯桶”,鸚鵡畢竟非我人類,縱使巧舌如簧,卻難辨人間善惡,對徐世昌的粗言穢語照學不誤。見到徐世昌愁眉苦臉回家,為討憐愛,鸚鵡仰頭便對主人高叫:“大總統蠢貨!大總統飯桶!”惱得徐世昌氣不打一處來,一怒之下,也顧不得其珍貴,一把抓起多嘴的鸚鵡踩到腳下,可憐那“金剛之軀”尚未明白究竟便命赴黃泉了。吳佩孚借鳥明志失意軍人吳佩孚性喜賞鳥。吳氏乃北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斗奉張、戰皖系逐鹿中原,成為叱?風云的人物。1925年,國共領導的北代戰爭,鋒芒直指吳佩孚直系軍閥,河南一戰,直系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吳佩孚通電下野,先后寓居四川白帝城和北平。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乃軍閥立足之本,部隊被殲,地盤丟失,無異宣布軍閥政治生命的終結和軍旅生涯的結束。下野后的吳佩孚極度消沉,整天無精打采,客人來訪往往被拒之門外,只是提籠弄鳥興趣盎然。吳佩孚養過許多禽鳥,什么金絲雀、芙蓉鳥都曾賞玩過。吳佩孚戎馬一生,金絲雀鳴叫悠揚,像喋喋不休的婆婆姨整日叫個不停,更給他煩躁的情緒平添煩惱。幾經嘗試,吳佩孚最終情定畫眉鳥。畫眉善于鳴囀,而且極有規律,每日清辰和黃錯時分高歌不止,這很符合吳佩孚數十年軍旅生涯養成的守時的生活習慣。畫眉繁殖期間熱情奔放,終日“引吭高歌”,恰似沖鋒陷陣的戰斗場面。吳佩孚時常給鳥喂食、換水,精心照料,仔細觀賞。一曲曲悅耳動聽的鳴叫,使他精神振奮,身心輕松,心情舒暢。吳佩孚漸漸從苦悶中解脫出來,從而忘記了諸多煩惱。吳佩孚養鳥與一般人有所不同,不以鳥貴自喜,也從不出門遛鳥,只在家中自我賞玩。1935年,日本侵略華北,策動成立“冀東自治政府”,為使傀儡政權更有號召力和影響力,日本特務頭目土肥原親處登門拜見吳佩孚,請其出山。吳佩孚雖然官場失意,卻也是鐵血男兒,豈肯淪作漢奸,留下千古罵名。他以喝杯清茶、觀賞鳥姿、聽其鳴叫、遠離喧鬧豈不樂哉為詞加以推脫。土肥原碰了個軟釘子,仍不死心,一語雙關地說道:“籠中之鳥,困于斗室,若不投林,終此一生,豈不悔恨。”吳佩孚順手抓起一只畫眉,置于掌上,只見鳥兒呼喚跳躍,終不愿飛開。土肥原見狀,深知吳決定不肯出山只得怏怏離去。
八哥背誦《總理遺囑》抗戰后期,國民政府日趨腐朽,官場黑暗,經濟蕭條,激起廣大民眾強烈不滿。當權者仍念念不忘欺世盜名,以孫中山信徒相標榜,每每舉行所謂“總理紀念周”,蔣介石還率領“群臣”煞有介事地宣讀《總理遺囑》,證明其所作為符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此種鸚鵡學舌的所為,成為人們諷刺、挖苦的筆料。云南一土司家中飼養一只奇鳥,引來八方來客。國民黨一位重量級人物昆明公干完畢,慕名前來。進得門庭,舉目四望,未見其它,僅有一只碩大的八哥站立于無籠橫木間。這位大佬頓覺奇怪,笑問:“西南珍禽無數,為何專飼一只八哥,且置于大堂之側。卻號稱珍貴,不知何故?”土司微笑作答:“你若朝它低頭鞠躬,便會知曉。”大佬依言朝八哥深深一拜,未及直腰,忽見八哥縱身一躍,揚頭言語:“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余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由自平等。積四十年這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竟將一大篇《總理遺囑》一字不漏地背誦而出,洋洋灑灑,絲毫不差,當有標點處,也知停頓換氣。大佬未及聽罷,已經臉色鐵青,可也不便發行,二話沒說,憤然而去。不知此鳥言語傳到“黨國”要員耳中又將作何感想。鳥類不僅給養鳥人帶來愉兌,帶來歡樂,也給觀賞者增添了無限樂趣。名菜與名人左家面:起源與左宗棠有關。左宗棠初為舉人之時,北上揚州,在校場街的一家小飯館吃了一碗陽春面,味著難忘。后來他成為兩江總督,到揚州閱兵,揚州的地方官詢問其屬下:“左大人愛吃什么?”屬下說:“我們大人曾說過,揚州的左家面最好吃。”當時,揚州城里的面館如林,但校場街已經找不到那家小飯館,地方官不得己,找了一位名廚做了一碗陽春面來蒙事。左宗棠一吃,根本不是那個味,但他沒有說出來。由此左家面便名天下。
八哥背誦《總理遺囑》抗戰后期,國民政府日趨腐朽,官場黑暗,經濟蕭條,激起廣大民眾強烈不滿。當權者仍念念不忘欺世盜名,以孫中山信徒相標榜,每每舉行所謂“總理紀念周”,蔣介石還率領“群臣”煞有介事地宣讀《總理遺囑》,證明其所作為符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此種鸚鵡學舌的所為,成為人們諷刺、挖苦的筆料。云南一土司家中飼養一只奇鳥,引來八方來客。國民黨一位重量級人物昆明公干完畢,慕名前來。進得門庭,舉目四望,未見其它,僅有一只碩大的八哥站立于無籠橫木間。這位大佬頓覺奇怪,笑問:“西南珍禽無數,為何專飼一只八哥,且置于大堂之側。卻號稱珍貴,不知何故?”土司微笑作答:“你若朝它低頭鞠躬,便會知曉。”大佬依言朝八哥深深一拜,未及直腰,忽見八哥縱身一躍,揚頭言語:“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余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由自平等。積四十年這經驗,深知欲達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竟將一大篇《總理遺囑》一字不漏地背誦而出,洋洋灑灑,絲毫不差,當有標點處,也知停頓換氣。大佬未及聽罷,已經臉色鐵青,可也不便發行,二話沒說,憤然而去。不知此鳥言語傳到“黨國”要員耳中又將作何感想。鳥類不僅給養鳥人帶來愉兌,帶來歡樂,也給觀賞者增添了無限樂趣。名菜與名人左家面:起源與左宗棠有關。左宗棠初為舉人之時,北上揚州,在校場街的一家小飯館吃了一碗陽春面,味著難忘。后來他成為兩江總督,到揚州閱兵,揚州的地方官詢問其屬下:“左大人愛吃什么?”屬下說:“我們大人曾說過,揚州的左家面最好吃。”當時,揚州城里的面館如林,但校場街已經找不到那家小飯館,地方官不得己,找了一位名廚做了一碗陽春面來蒙事。左宗棠一吃,根本不是那個味,但他沒有說出來。由此左家面便名天下。
- May 03 Tue 2011 02:20
民國往事——買不斷的張季鸞
國家圖書館民國書刊損毀嚴重文獻歷史恐有斷層國家圖書館,民國,斷層,書刊,文獻國家圖書館的民國資料損毀嚴重,不少已無法閱讀。實習記者郭延冰攝核心提示“觸目驚心”,有人士如此形容民國資料保存現狀,國圖67萬冊民國文獻目前中度以上破損比例已達90%以上,有相當數量已瀕于毀滅。類似情況在全國范圍內均存在。民國文獻的“早衰”與其特殊的紙質有關,也與大眾對其價值的認識不夠有關。目前,國內已開始搶救和保護工作,但仍面臨著資金、技術等難題。文獻界人士擔心,如果不及時搶救,民國文獻將在50年到100年內消失殆盡,如此,中國的文獻歷史將出現一個無法彌補的斷層。6月7日早上,國家圖書館四層典藏閱覽室。劉向一人坐在角落里的書桌前,與管理員相距不足兩米,與閱覽室中央的其他讀者遠遠相對。劉向是一所高校的研究生,為完成畢業論文,來查找一些中國近代思想史方面的資料。此前,借閱部的工作人員找到他要的書后,沒有把書交給他,而是捧著書直接把劉向帶到了這里。這是一個單獨的隔檔,共排放了11張桌子,分成兩排,與管理員的辦公桌前后相接。管理員不用側身,就可以看到劉向。劉向的“特殊待遇”源于他借閱的書籍:一本出版于1928年的圖書,屬于民國文獻。典藏借閱部副主任胡志成說:“這是不得已為之的辦法,可以避免讀者將民國書拿出館進行復印或者掃描,因為大部分民國圖書已經承受不了任何機械力。”“如果不及時搶救,民國文獻將在50年到100年內消失殆盡!”國家圖書館館長詹福瑞曾對媒體呼吁。一觸即碎的“黃色書籍”國家圖書館14層書庫,在書架的盡頭,兩輛書車并排停在墻角。書車上的近百本書顏色發黃,用手一摸,書頁像蛋酥餅干一樣落下碎片。這都是民國時期出版的書,由于其明顯的顏色特征,被管理員戲稱為“黃色書籍”。管理員說,這些是剛借閱完送回庫房的,全散了,沒法再次閱讀了。“在這些書沒法立即修復的情況下,我們只好限制閱讀,”典藏借閱部副主任胡志成說。與翻閱帶來的損毀相比,復印造成的危害顯然更為致命。國家圖書館圖書保護組組長周崇潤曾做過測試,本已脆化的民國書籍在復印后,頁碼會立即散落,很難復原。他解釋說,這是因為復印使用的熱光源加速了紙張的老化,加上復印時必須壓平書脊,對書籍損壞極大。國圖為此定下“禁律”:民國書刊,只允許現場閱讀,不允許外借,不允許復印。但這并不能彌補民國書籍大面積損毀的現狀。“觸目驚心”,這是國圖館長詹福瑞第一次走進存放民國書刊庫房后的感受。去年春天,這位新上任不久的館長聽說了民國文獻破損嚴重的情況后,決定親自去看看。
“隨便打開一本書,再合攏時就滿手的碎紙屑。”詹福瑞說,整體看來,民國資料老化的程度是歷史上所有時代的文獻中最為嚴重的。去年年底,國家圖書館完成了一項名為“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的課題研究,結果顯示,在國圖館藏文獻中,民國文獻的酸化和老化損毀狀況最為嚴重,紙張PH值均低于4.5,中度以上破損比例已達90%以上,民國初年的文獻已100%破損。根據統計,國圖所藏民國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和報紙,總計約67萬冊(件),其中民國圖書45萬冊(件),期刊20萬冊(件),報紙合訂本2萬余冊。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文獻已經不能或難以提供閱覽。相似的損毀程度在收藏民國文獻較多的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吉林圖書館也得到了證實。“這種狀況在全國范圍普遍存在,搶救民國文獻決不僅僅是國家圖書館一家的事情。”詹福瑞表示。眼看著一本書死去“一個人一輩子能看到多少次生老病死啊,但你在查閱民國文獻時,常常能看到一本書老去、死去。”上海圖書館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吳忠俠常會看著那些民國時期的《申報》感慨,一種報紙的消失就這么直接、這么不可逆轉地在眼前發生。上圖是全國保存民國報紙種類最多最全的圖書館,雖然盡力保存報紙原樣,但每年還是有一部分報紙沒法再次閱讀。相較于宋元明清時期的文獻,民國書刊最為“年輕”,學術界甚至不把它們歸入古籍。但它們的“壽命”卻是最短的。民國時期,1912~1949年,似乎就是剛剛逝去的歲月,就在這個時期,西方機械造紙和印刷技術在中國得到廣泛使用,這鑄就了民國書刊與生俱來的“嬌氣”。周崇潤是國圖圖書保護組組長,他和組員們主要的工作是對善本和古籍的修復與保護。可是近些年來,他發覺在現存各時期的歷史文獻中,民國時期的文獻是保存難度最大的,甚至比古代的線裝書還難以保護。依照國內外通用的標準,影響紙張壽命的因素有兩個:一是造紙時采用的原材料;二是紙張本身的酸堿度。中國傳統紙張有“紙壽千年”之說。周崇潤說,宋元書籍距今已近千年,但現在拿出一本善本,翻閱起來依然不會有障礙。這主要是因為古代造紙在選料上多用麻或者植物的韌皮纖維,工藝也以手工為主,這樣造出來的紙張一般為中性或偏堿,即便是遇到空氣中的酸性物質腐蝕,也依然會保存相當長的時間。到了明清時代,造紙的原料更多的改用竹子,造出的紙質雖略遜于前者,經認定也可以保存500年左右。
“隨便打開一本書,再合攏時就滿手的碎紙屑。”詹福瑞說,整體看來,民國資料老化的程度是歷史上所有時代的文獻中最為嚴重的。去年年底,國家圖書館完成了一項名為“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的課題研究,結果顯示,在國圖館藏文獻中,民國文獻的酸化和老化損毀狀況最為嚴重,紙張PH值均低于4.5,中度以上破損比例已達90%以上,民國初年的文獻已100%破損。根據統計,國圖所藏民國文獻包括圖書、期刊和報紙,總計約67萬冊(件),其中民國圖書45萬冊(件),期刊20萬冊(件),報紙合訂本2萬余冊。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文獻已經不能或難以提供閱覽。相似的損毀程度在收藏民國文獻較多的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重慶圖書館、吉林圖書館也得到了證實。“這種狀況在全國范圍普遍存在,搶救民國文獻決不僅僅是國家圖書館一家的事情。”詹福瑞表示。眼看著一本書死去“一個人一輩子能看到多少次生老病死啊,但你在查閱民國文獻時,常常能看到一本書老去、死去。”上海圖書館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吳忠俠常會看著那些民國時期的《申報》感慨,一種報紙的消失就這么直接、這么不可逆轉地在眼前發生。上圖是全國保存民國報紙種類最多最全的圖書館,雖然盡力保存報紙原樣,但每年還是有一部分報紙沒法再次閱讀。相較于宋元明清時期的文獻,民國書刊最為“年輕”,學術界甚至不把它們歸入古籍。但它們的“壽命”卻是最短的。民國時期,1912~1949年,似乎就是剛剛逝去的歲月,就在這個時期,西方機械造紙和印刷技術在中國得到廣泛使用,這鑄就了民國書刊與生俱來的“嬌氣”。周崇潤是國圖圖書保護組組長,他和組員們主要的工作是對善本和古籍的修復與保護。可是近些年來,他發覺在現存各時期的歷史文獻中,民國時期的文獻是保存難度最大的,甚至比古代的線裝書還難以保護。依照國內外通用的標準,影響紙張壽命的因素有兩個:一是造紙時采用的原材料;二是紙張本身的酸堿度。中國傳統紙張有“紙壽千年”之說。周崇潤說,宋元書籍距今已近千年,但現在拿出一本善本,翻閱起來依然不會有障礙。這主要是因為古代造紙在選料上多用麻或者植物的韌皮纖維,工藝也以手工為主,這樣造出來的紙張一般為中性或偏堿,即便是遇到空氣中的酸性物質腐蝕,也依然會保存相當長的時間。到了明清時代,造紙的原料更多的改用竹子,造出的紙質雖略遜于前者,經認定也可以保存500年左右。
- May 03 Tue 2011 02:20
人物風流:民國航運大亨盧作孚的生死之謎(圖)
杜甫孫中山進美國國會提案美國,中山,杜甫孫,提案,國會5月25日,美國國會大樓的新聞發布室擠滿了人,民主黨參議員喬·利伯曼和共和黨參議員拉馬爾·亞歷山大公布了他們聯合向國會提交的《2005美中文化交流法案》。該議案要求聯邦政府從2006年到2011年撥款13億美元,用來擴大和加強中美兩國在商務、教育、科學和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在美國中學生、大學生、商會代表和華人代表的簇擁下,利伯曼和亞歷山大共同宣布了議案內容。該議案有9個部分,其中8大交流計劃分別以中國的8個文化、政治名人命名:“杜甫”,代表加強中文教育計劃,要求美國加強公立學校的中文和中國文化教學;“孫中山”,代表美中兩國的學生交流計劃;“蔡倫”,代表兩國學者交流計劃;“王維”,代表改善商業交流計劃……該議案如能成為法律,將授權美國國務院、教育部和商務部采取實際措施,推進兩國在相關領域的接觸與交流,并改善美國對中國國民的簽證服務。為確保這些交流得以順暢進行,該法案還提供了相關法律保障。比如,法案要求美國移民局設立一個全新的簽證類別(J—4),專門用于20歲以下、在美交流旅行不超過90天的中國學生,并對中國科學家訪美簽證網開一面。該議案的最主要內容是要求提高美國中小學生的中文水平,一旦通過,美國的教育機構將獲得更多撥款。這不僅讓美國學生受益,中文教育也將在美國迅速發展,華人就業機會、在美國社會地位也將因此得到改善。從長遠看,該議案對增進中美兩國人民交往和了解將產生長期深遠影響。當然,該議案要想在美國國會順利通過,還需艱苦努力。目前,美國教育界、工商界和華裔社會是推動該議案的三大力量。亞歷山大,在美國參院有影響的重量級共和黨參議員;利伯曼,在全美都有重要影響的民主黨參議員——2000年,他曾作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戈爾的搭檔,參加美國的總統選舉,2004年也曾角逐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這兩位重量級人物此時提出一份“非常親華”的議案,讓外界頗感驚訝。美國每屆國會涉華提案多達百件,但以對華不利的為主。不過分析人士認為,此類議案的提出是遲早的事,因為美國人無法忽視中國的崛起。利伯曼當天在記者會上說:“我們正站在一個新世紀的起點。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一個經濟和軍事超級強國正在沒有戰爭硝煙的環境中崛起,它就是亞洲的中國……”面對中國崛起,利伯曼的因應之道是:在國際事務中把中國看作盟友,在建設商業繁榮中把中國當作伙伴,“只有成功地培育這種關系,美國才會擁有與過去一樣燦爛的未來”。該議案也體現了美國對中文教育的強烈需求。美聯邦政府已將中文列為“重要語言”,甚至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中文課程計劃,打算讓美國人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學習中文。正如利伯曼介紹的那樣,中文已成為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語言,而美國的中文語言人才還相當缺乏——美國約有220萬人會講中文,但九成左右是華裔,只有5萬多其他族裔的美國人在學習漢語。利伯曼說,13億美元似乎是多了點,但其收益將以百倍甚至百萬倍來計算。……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19
民國趣聞
民國時期中國畫名家作品在京展出民國,名家,作品,中國畫,時期本報北京5月26日電由中國畫研究院與中華書畫出版社(臺灣)共同主辦的“一代風華—民國時期中國畫名家作品展”于5月27日至6月7日在中國畫研究院美術館舉行,展出吳昌碩、蒲華、倪田、張熊、金城、陳半丁、趙少昂、王雪濤等北京地區、江浙地區及嶺南地區的百位畫家的130件(套)作品。本次參展作品主要來源于民間團體及私人收藏家,其中不乏精品佳作。畫展期間,還將舉辦為期兩天的學術活動,圍繞民國時期各地畫派現象及其畫家中的代表性人物進行研討。由中國畫研究院編輯、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同名畫集也將出版發行。……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19
國家圖書館民國書刊損毀嚴重文獻歷史恐有斷層
民國時期文獻亟待搶救民國,時期,文獻,亟待,搶救民國時期文獻“病入膏肓”如今,國家圖書館所藏民國時期出版的45萬冊件圖書、20萬冊件期刊、2萬余冊報紙合訂本以及部分名人手稿,都正處于這樣極為危險的狀態中。剛剛完成的國圖“館藏紙質文獻酸性和保存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報告顯示,在館藏各類、各歷史時期的文獻中,民國時期文獻的酸化和老化損毀狀況最為嚴重。據專家介紹,文獻紙張的酸堿度處于弱堿性或中性是最為理想的狀態。當紙張的酸堿度pH值在7到6.8之間時就可以被認為是沒有酸化,在6.7到6.3之間時屬于輕度酸化,在6.2到5.0之間時屬于中度酸化,小于5.0則是嚴重酸化。而目前國圖館藏民國時期文獻的pH值平均只有4.5。如此嚴重的酸化使得紙張耐折度降低、破損加快,文獻壽命大為縮短,其中,20世紀40年代以前的民國時期文獻,損毀率為100%。原本專家預計,民國時期出版的報紙壽命約在50年至100年,圖書壽命約100年至200年,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其實際壽命可能會比預期的要短。全國現存多少民國時期文獻,至今沒有確切的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江蘇、四川、重慶、上海等地的各類收藏機構,還有大量的民國時期文獻身陷同樣的處境。“如果再不啟動對民國時期文獻的保護和搶救,若干年后,我們的后人也許還能看到甲骨文、敦煌遺書,但再也看不到民國時期書刊的原件了。”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力動情地說。“民國時期文獻如此脆弱,是由當時的造紙狀況造成的。”國家圖書館圖書保護組組長周崇潤向記者解釋說,我國傳統造紙選用的材料主要是植物韌皮纖維,其耐久性非常好。由于采用純手工工藝、沒有加入太多的化學原料,使得紙張在完成初期呈現中性或偏堿性,故有“紙壽千年”之說。事實上,國家圖書館藏的一些千年古文獻保存情況也很不錯。但民國時期,是手工造紙轉向機械造紙的初期,用紙量大增,使植物韌皮纖維原料遠遠不能滿足要求,因此造紙材料多為木漿,同時,當時制漿工藝落后、所用的化學試劑酸性比較強,因此紙張酸性強,質量差,保存期短。所以在歷代文獻的保存中,民國時期文獻的壽命最短。“原生”保護刻不容緩20世紀80年代,為了使民國時期文獻能夠得到長期利用,在任繼愈等老一代學者倡議下,國家圖書館開始對民國時期文獻進行縮微復制。但對原件的保護一直沒有啟動。“縮微和數字化等‘再生性’保護可以部分地保存文獻承載的信息,但無法具有原件本身的價值。只有展開‘原生性’保護,才能把文獻所具有的所有看得見、看不見的信息都保護起來。”陳力說。“首先,要加強對民國時期文獻保護的意識,”詹福瑞懇切地說,“有一個通行的說法:一本古籍每借閱一次,其壽命將減少60年。而相對于古籍,民國時期文獻面臨的威脅更大。很多讀者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比如要求進行文獻復制,而復制對它們的傷害更大。為了盡可能延長它們的壽命,讓更多的人能夠利用,希望讀者盡量利用微縮膠片,必須閱讀原件,也最好采用手工摘錄的辦法。”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 May 03 Tue 2011 02:18
杜甫孫中山進美國國會提案
古塔成藏寶洞漢隋唐清民國珍稀文物齊現小雁塔民國,小雁塔,齊現,文物中新網3月4日電三秦都市報報道,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繼3月2日在薦福寺小雁塔東北角發掘出極其罕見的唐代石佛、石羊之后,3月3日,小雁塔文管所副研究員張全民率文物考古人員進一步發掘時,又先后出土了一尊無頭漢白玉質菩薩像(高1.3米)和兩顆戴有金冠的菩薩頭,一尊殘損的天王像,一尊坐在魚或雞身上的藍色陶質菩薩像以及瓦當、琉璃瓦、袖陶鎮墓獸輔件等。另有兩尊漢白玉石佛像(疑為連體)正在進一步發掘中。據發掘現場工作人員介紹,本次從一個灰坑中一次性發掘出的文物分為漢(瓦當)、隋(菩薩、天王)、唐(石佛、石羊)、清(琉璃瓦)、民國(玻璃瓶)5個時間段。它們緣何能“走”到一起直到今天才露面,有待進一步考究。據了解,這批極其珍貴的文物對研究薦福寺文化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這一重大發現,同時填補了該寺除古塔、古槐之外再無唐代遺物的空白。今天,文物考古人員將對兩尊石佛進行正式發掘,坑內是否還有其他珍貴文物,尚需等待。(李永利閆靖靖齊自強)……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