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1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內容: 地知道我們的友情怎發黴了.完好的.味道不一樣了味道, 友情, 發黴其實我一直都很想念她。也許壞到最後的感情。也值得我去記憶。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 【原創】溪槿祭禮----謝謝你,對不起,再見了祭禮, 原創, 七月零 本帖最後由 七月零 于 2010-6-9 10:23 編輯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 紅爵士的秘密爵士, 秘密
文/于強 二戰後的蕭條時期,每個周末,十三歲的路克都會偷偷溜出家門,步行三個多小時,穿越六個街區,到達“六只耳”商店。在店鋪明亮的玻璃櫥窗裏,有一只襯著白綢緞的精?.盒子,裏面是一支暖紅色、雍容華貴、閃著誘人光?.的鋼筆,它的名字叫紅爵士。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 愛在背後老師, 會理, 向日葵文/顧一
多維遇見笙夏是在有著一大片燦爛盛開的向日葵的午後。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 高考路上走三遍高考 文/馬雲
他對我說:“每天踩20多公裏路來來回回都不累,什就不能再走一遍高考的路呢?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中山先生四赴臺灣孫中山,臺灣孫中山先生四赴臺灣孫中山先生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同祖國寶島臺灣結下了不解之緣。他曾四次訪問或過境日本霸占下的臺灣島,在臺胞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勝利,曾激發起臺灣民眾一系列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武裝起義;在他75年前3月不幸逝世時,期盼中國革命成功從而擺脫殖民統治的臺灣同胞,對他們十分崇敬的一代偉人,表達了深深的哀悼。孫中山心系寶島1894年,孫中山創建推翻清朝的革命團體興中會,翌年清朝政府甲午戰敗,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兩年后,革命黨人陳少白向孫中山諫言:到臺灣去活動“以聯絡那里的中國人,發展勢力”。經孫中山同意,陳赴臺并在臺北秘密發展數名會員,于1897年冬建立了興中會臺灣支會。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山東、直隸(今河北)兩省興起,孫中山乘機在廣東積極籌劃惠州起義。當年9月25日,他獨自從日本到達臺灣,在臺北新起町設立指揮所,從日本運送軍械、武裝人員和經費到祖國大陸,并擬“觀察華南局勢”俟機潛返內地;同時,他已在日本友人山田良政建議下,爭取到日本駐臺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協助。孫中山抵臺時,受到兒玉等日方官員的迎接。10月8日,孫中山在臺北指揮了惠州起義。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也取得了活捉清將杜鳳梧、繳獲洋槍七百多支、子彈五萬多發的勝利,沖擊了腐敗的清朝封建統治。兒玉源太郎等人所以愿意協助孫中山,一方面是八國聯軍侵華,清朝政權岌岌可危,日本政界對孫中山推翻清朝的革命,抱有他們自己的目的和期望;另一方面,是企圖借用孫中山的聲望,幫其穩定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但正當此時,日本政局發生變化,繼任首相的伊藤博文,不準臺灣總督與中國革命黨人繼續保持聯系,致使孫中山在臺擴展革命的計劃落空,不得不于11月10日離開臺灣,孫中山首次的臺灣之行,歷時44天。1905年8月,孫中山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政治綱領,建立了同盟會。1910年7月同盟會臺灣分會宣告成立,成員曾發展到76人,因受日本當局的排斥與限制,分會成立4年后,被迫宣告解散。辛亥革命勝利不久,軍閥袁世凱出賣革命,孫中山組織討袁的“二次革命”失敗后,從福州取道臺灣東渡日本。途經臺灣時,日當局畏懼孫中山與民眾接觸而掀起臺胞的民族情緒,因此警衛森嚴。孫中山為此悶悶不樂,短暫停留后即離臺。在臺北住過的“梅屋敷”旅社,現改建為臺北市國父史跡紀念館,是唯一保存至今的孫中山赴臺歷史遺址。1918年,孫中山發動反對北洋軍閥專制統治的護法運動(即所謂“三次革命”)失敗后,再次由汕頭經臺北東渡日本。當時,他很想在臺北同臺胞會面,以宣傳自己的主張,喚起臺胞的民族意識,鼓舞他們的愛國精神。但日本當局用種種辦法阻止他同臺胞見面,而不得不于次日離臺赴日。1924年11月,孫中山為貫徹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反對封建軍閥和國民黨右派分子的分裂活動,促成“國民會議”召開以共商國是,自廣州乘船北上,途中經停臺灣但未上岸。這是他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旅經臺灣之行。據“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年出版的《臺灣省通志》刊載,孫中山在病中曾留言:日本必須放棄與中國所締結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應在臺灣實行自治等。說他“雖在病中,仍念念不忘臺灣同胞,關心臺灣同胞的革命事業”。孫中山為中國民主革命鞠躬盡瘁以及他對臺灣同胞視為一體的關注,在愛國臺胞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臺胞尊崇和寄望的偉人在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直接影響下,臺灣民眾自1912年至1915年,先后于南投、嘉義、臺中、臺南、苗栗和臺北等地,發動多起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暴政的武裝起義,遭到日本殖民當局的殘酷鎮壓。僅1913年同盟會成員羅福星在苗栗發動的抗日起義,被捕者即達1211人。羅福星在慷慨就義前留下了大義凜然的“自白書”,其中有四句藏頭詩:“孫真國手著光唐,逸樂豐神入既章。仙客早貶靈妙藥,救人于病身相當。”每句第一字合成“孫逸仙救”。孫逸仙是孫中山的號,羅福星在臨刑前仍念念不忘孫中山,足見抗日志士對孫先生的崇敬和期盼。1920年前后,在中國五四運動和世界新思潮影響下,臺灣知識分子密切關注中國革命形勢的發展,他們把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希望,寄托于中國革命的成功。20年代初出版的《臺灣新青年》刊物發表的一篇文章說:“若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欲致力于臺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于中國革命成功。待中國強大時候,臺灣才有回復之時;待中國有勢力時候,臺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盜的束縛。”文中所謂的“中國革命”,指的就是孫中山領導的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1923年創刊于日本,后轉移到日本統治下的臺灣發行的《臺灣民報》(周刊),是當時臺胞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對民眾進行思想、文化啟蒙的重要喉舌。該報1925年2月出版的一期中,曾發表題為《革命領袖孫中山》的文章,詳細報道孫中山北上北京時受到民眾熱烈歡迎的盛況。在其后的一期里,又發表《愿中山先生之死不確》的報道,文中將孫中山同列寧并列為“世界偉人”,說:“去年(即1924年)我們的世上才失去了一位世界的偉人,俄國大革命家,今年又欲把一位世界的偉人,中國的大革命家從此世奪去,那死神也未免太無情了”。文章稱頌孫中山“是站在泰山頂上大敲其警醒之鐘,把四萬萬還在打鼾深睡的同胞叫醒”;說他“同外國帝國主義和國內軍閥官僚打仗,屢撲屢起,愈窮愈強,其百折不撓的精神,實為中國所絕無而僅有。”由于受到孫中山革命行動、理論學說和人格魅力的影響,一些臺胞擺脫了日本殖民統治,從臺灣回到祖國大陸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如世居臺灣的霧峰人林資鏗,在甲午戰后變賣臺灣家產,遷居廈門鼓浪嶼并恢復了中國國籍。林對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稱帝深為氣憤,遂以家產資助孫中山并參加中華革命黨(國民黨前身),曾任國民革命軍閩南軍司令,后任大元帥參軍、孫中山侍從武官和大本營參議。1925年在閩南被軍閥孫傳芳部下殺害。又如臺北人李友邦,1924年入黃埔軍校第2期,畢業后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戰爭。另如1926年底,曾有一些臺灣青年從日據下的臺灣來到祖國大陸,集聚于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的廣東,成立“廣東臺灣學生聯合會”,后改組為“臺灣革命青年團”,號召臺灣青年參加祖國的革命運動,以達成打倒統治臺灣的日本帝國主義的目標。“哭望天涯吊偉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的噩耗傳到被日本占領達30年之久的臺灣島,引起臺胞一片哀慟。《臺灣民報》發表社論《哭望天涯吊偉人》,說:“西望中原,我們禁不住淚泉滿面了。”該刊不懼日本統治當局之忌,公開表露出中國人悲從哀來的真情。臺北民眾團體也立即籌措召開追悼會。當時,日本第10任駐臺總督伊澤多喜男不敢公然禁止追悼會的召開,便設法刁難和限制,日本警察傳訊民眾團體主事人,將追悼會的三項內容取消,即禁止朗讀悼詞,禁唱悼歌,不準演說。但胸懷祖國、不畏強暴的臺灣同胞,于3月24日晚在臺北文化講座(現為臺北市貴德街第9號、10號水門一帶),召開了規模盛大的追悼會。民眾團體臺灣文化協會的評議員施至善首先致詞,文協理事王敏川敘述孫中山生平,繼由臺灣新文學運動奠基人、《臺灣民報》編輯張我軍介紹孫中山臨終情形。會上致詞的民眾團體有臺灣有志社、臺北無產青年會、臺灣文運革新會、臺北青年讀書會等。被日本警察禁止宣讀的悼詞,是由張我軍用白話新詩形式寫成,共50行485個字,強烈表達出臺灣同胞熱愛祖國、關心中國革命前途和崇敬孫中山的心聲。詩中寫道:唉!大星一墜,東亞的天地忽然暗淡無光了!……消息傳來我島人五內俱崩,如失了魂魄一樣,西望中原禁不住淚落滔滔了。……中國的同胞喲!你們要堅守這位已不在了的導師的遺訓:革命還未成功,同志尚須努力哪!先生的肉體雖和我們長別了,然而先生的精神,先生的主義,是必永遠留著在人類的心目中活現。先生的事業,是必永遠留著在世界上燦爛!被臺胞尊為“臺灣新文學之父”的賴和,為追悼會寫了挽聯:“中華革命雖告成功,依然同室操戈,一統雄心傷未達;東亞聯盟不能實現,長使天驕跋扈,九泉遺恨定難消。”從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至1929年6月南京中山陵建成舉行“奉安大典”為止,臺胞每年3月12日都要舉行悼念活動。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兩周年時,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曾發表《敬告中國同胞書》,表示臺胞要認清時潮,急起直追,來參加祖國的革命,加倍努力實現孫中山的理想。在提出的口號中有:“臺灣的民族是中國的民族!”“臺灣的土地是中國的土地!”“孫中山先生的精神不死!”“中國革命成功萬歲!”等。……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介石兩次推行簡體字的臺前幕后蔣介石,簡體字,幕后,臺前早在1920年,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就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倡簡化漢字。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又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系統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專家們的建議與主張,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杰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王世杰說:“一些從事語言文字教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對簡化漢字比較積極,但反對的人也很多,我個人認為,有的漢字筆畫確實太多,書寫起來很不方便,應該作些簡化。但這個問題只能逐步進行。”蔣介石贊成王世杰的意見,并當即指示,逐步推行簡體字。王世杰于是召開會議,布置漢字簡化的有關事宜,并委托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主持這項工作。黎錦熙組織了一個專門班子,向教育部提出了簡化1000余字的方案。王世杰認為簡化得太多,又指示黎錦熙重新挑選三四百個迫切需要簡化的字報教育部審批。1935年8月,王世杰以教育部的名義,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并通知各印書館。不料,因事沒有參加討論簡化文字會議的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得知此事后,十分氣憤。他跑到蔣介石辦公室大吵大鬧,說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還說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討論這么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蔣介石雖做了一些解釋,但戴季陶仍聽不進。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揚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簡體字表》,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召開的任何會議,他一概不參加。果然,在此后的3個月里,戴季陶拒不參加國民黨的會議,也很少過問公事。蔣介石雖然覺得戴季陶太過分,但由于戴季陶是國民黨元老,沒辦法,蔣介石只得讓步,下令暫不施行簡化漢字,1936年2月,戴又促蔣介石以“國民政府”的名義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簡化字的命令。大約在1952年秋的一次國民黨宣傳匯報會上,蔣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說:“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我覺得漢字還是應做適度的簡化。我的意見,與在大陸時期一樣,先提出一個簡化方案,再提交到會上來討論。”為取得大眾的支持,蔣介石指示“考試院副院長”羅家倫先在報刊上寫些文章造輿論。同時,臺灣當局的“教育部”根據蔣介石的指示,立即組織專家、學者研究簡化漢字的方案。就在蔣介石又一次推動簡化漢字時,國民黨中央委員、著名學者胡秋原突然站出來極力反對。他認為,漢字是漢文化的載體,是中國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幾千年,書寫時并沒有什么不便,完全沒有必要簡化,簡化漢字就是破壞中國文化。
胡秋原的主張得到臺灣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部分人的支持。于是,他一面利用“立法院”這個講臺,猛烈抨擊提倡漢字簡化的羅家倫等人,一面寫文章向臺灣民眾闡述為什么不能簡化漢字。此后一個時期,胡秋原聯絡一幫人在黨內黨外利用一切機會,反對簡化漢字。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破解《蔣介石日記》的謎面蔣介石日記,謎面,破解等條件成熟的時候,希望日記最終能回到中國的土地上。—————蔣方智怡3月31日,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照例在早上8點15分開門迎接讀者,和往日并沒有什么不同。從這一天開始,蔣介石日記正式于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內對外公開。有學者指出,這些日記不能完全看作是個人的東西,學者們都傾向于將蔣介石日記在內地存放。蔣介石的孫媳蔣方智怡也曾經表達過類似看法。這份日記于去年年底,由蔣介石的孫媳蔣方智怡交給胡佛研究所暫時保管,據稱合同簽訂的暫存時間為五十年。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海鵬,他于3月23日同社科院近代史所另外一名研究員楊天石一同飛赴美國去閱讀了這些對外開放的蔣介石日記。據悉,這些公開的蔣介石日記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日記。蔣介石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歷史上一直有很多的說法。專家認為,通過蔣介石的日記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更多面,更真實的蔣介石。但張海鵬也表示,對于作研究來說,光憑蔣介石的日記還不夠,“它只是部分研究資料。”謎面之一:兩蔣日記為什么在此時遠赴大洋彼岸?今年年初,當媒體報出兩蔣日記由蔣家后人交給美國胡佛研究所暫存的消息之后,愕然一片。但對于張海鵬來說,這個消息并不突然。早在去年,他就聽說蔣方智怡在和胡佛研究所商談暫存日記一事。但消息非常有限,雙方商談的內容、商談結果都進行得相當秘密。大約在今年2月底左右,日記暫存情況初露眉目,美國的媒體率先報道了蔣介石、蔣經國的日記由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正式暫存。同時蔣家人還授權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將部分蔣介石日記對公眾開放。此次“赴美”的蔣介石日記,包括蔣介石從1917年至1973年去世前兩年的所有日記(殘缺1924年日記),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蔣介石日記手稿。除此之外,蔣經國從1937年到1979年的日記也同時“赴美”。如此重要的日記,為什么蔣方智怡選擇了胡佛研究所?兩蔣日記為什么在此時遠赴大洋彼岸?張海鵬表示,這個疑問目前事件雙方都不愿意透露。他只是了解到,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郭岱君在促成兩蔣日記赴美事情上,起到了橋梁性的重要作用。而郭岱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這一問題“還未到公開的時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海鵬強調兩蔣日記只是由蔣家后人暫存胡佛研究所。“他們雙方簽訂了合同,據說合同中規定暫存時間為五十年。”張海鵬說。同時,也有一些媒體報道,這個合同比較靈活,蔣家隨時可以中止合同,將日記收回。“她(蔣方智怡)說過這些東西應該是放在內地比較好。”張海鵬告訴記者,蔣方智怡曾經這樣表達過自己對日記存放的看法。“這些日記不能完全看作是個人的東西。”張海鵬解釋道。
謎面之二:為何缺少1924年的日記?現在的胡佛研究所檔案館里會吸引一些特別人的到來。有張海鵬、楊天石這樣的國內近代史專家,也有受日本《產經新聞》委托,專門前往美國研究日記的日本華裔。對外公開的蔣介石日記只是所有日記中的一部分,即1917年至1931年14年間的日記(缺1924年日記)。張海鵬表示,1917年的蔣介石日記非常簡單,只是一些大事紀要。而從1918年到1931年的日記基本上是每年一本,日記用毛筆書寫,每天一篇,日記篇幅不長,每篇大約五六百字。由于日記所經歷的時間較長,部分日記的保存現狀并不太好,因此胡佛研究所將日記原件進行了縮微膠片處理。對外開放的日記則是用縮微膠片印刷的復印本,而非日記原件。張海鵬了解到,日記原稿被鎖放在檔案館內,兩把鑰匙保存在檔案館的館長和另一位館內的研究員手中,只有當兩把鑰匙同時出現,才能開啟。而到檔案館閱讀日記復印件的人不得對日記進行拍照、復印。只能用檔案館內提供的紙張抄錄日記,也不允許將筆記本電腦帶入檔案館,將日記抄錄到電腦中。張海鵬表示,首批公開的日記只至1931年,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會根據此次公開日記的效果,考慮是否繼續公開1932年至1945年或1949年的日記。而1949年之后的日記應該不會對外開放,蔣經國的日記也不可能對外開放。在公開的日記中,惟獨缺少1924年的日記,有人猜測這些日記可能遺留在南京。但張海鵬否認了這一說法,他表示,根據楊天石的研究,楊認為這些日記不可能在南京,而是應該全部毀掉了。“因為1924年是蔣介石非常左傾的一年,在當年的日記中可能會有很多他的左傾言論,而蔣介石本人可能不愿意讓人看到他的這些言論,所以可能后來把1924年的日記毀掉了。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日記單單缺少1924年的。”張海鵬說。他表示這只是一種猜想,事實是怎樣的目前還是一個謎。據悉,在公開的日記中,按照一般對私人日記的處理,蔣介石日記中一些涉及個人隱私、在世的他人的一些信息也被胡佛研究所做了相應的處理。張海鵬告訴記者,在他們閱讀日記的過程中,經常會有日記中的一些字、詞句或者段落被黑色的字條貼住。他猜想這些被貼住的內容可能就是涉及隱私的內容,“這些被拿掉的內容其實特別少。”有消息稱,這些被拿掉的內容,蔣家后人表示有可能在三十年以后對外公開。■史實披露蔣介石曾經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張海鵬介紹,在1923年的日記中,蔣介石記錄了自己受孫中山委托前往蘇聯訪問。在訪問期間,蔣介石閱讀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的書,比如《共產黨宣言》,馬克思經濟學說等。而在1925年和1926年的日記中可以看到,蔣介石雖然在忙于兩次東征,帶領黃埔軍校的學生軍和陳炯明打仗,但他也在忙中抽空閱讀馬克思主義的書。同時,在國共兩黨的合作中,孫中山還邀請蘇聯的顧問幫助蔣介石。張海鵬表示,從這些日記都可以看出,蔣介石在最初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并不是排斥的。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史研究的新特點和新成果民國,成果,特點,研究由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辦、溪口旅游集團協辦的“第五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近日在浙江省奉化市召開。這次討論會展示了近年來民國史研究的一些新特點和新成果。研究國際化,交流經常化。從與會學者及其提交論文的情況看,民國史研究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學科,海外研究者的隊伍不斷擴大,學者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出席會議的130多位學者分別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日本、韓國以及祖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既有國際知名的資深學者,也有初露頭角的學術新秀。在美國,民國史研究起步較早,近年來一批華裔青年學者憑借獨特的語言與文化背景優勢,成為研究的生力軍。在歐洲,民國史研究成為“新漢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學者一直重視民國史研究,成果豐碩。韓國學者對民國史的研究雖然起步稍晚,但發展勢頭良好。我國臺灣地區因政治因素,民國史研究在環境方面不如從前,但仍然保持了較高水平。同時,各國(地區)學者間的交流明顯加強,一些跨國家(地區)的合作研究項目正在進行中。不少中國學者走出國門,學習借鑒海外同行的研究成果與方法,搜集利用海外有關史料,促進了研究水平的提高。史料多元化,研究客觀化。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石,民國史研究的發展與新史料的發掘有著密切關系。近年來,一大批重要的民國史史料得以公開和發表,如臺灣公開了蔣介石檔案、陳誠檔案,出版了閻錫山檔案。存于美國的“蔣介石日記”、宋子文檔案、張學良資料、胡漢民資料等也逐步公開。在這次會議上,有學者利用蔣介石檔案與日記研究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的對日態度,利用張學良資料對西安事變研究中有爭議的問題提出新見解,運用胡漢民資料研究國民黨派系斗爭問題等。與此同時,學者們也更加注意利用地方志、口述史料與民間文獻。課題廣泛化,方法多樣化。隨著民國史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的視野更為開闊,研究課題從原先較多注重政治史轉向了更廣泛的領域。這次會議的論文涉及民國時期的政治、財政經濟、中外關系、思想文化、社會與社會階層、人物研究、民國史觀與史料等方面,論題相當廣泛。研究方法也很豐富,既有人從宏觀上論述民國時期某些方面的發展,也有人用個案分析的方法研究具體的歷史問題。比如,有的學者探討民國時期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層間流動等較大的問題,有的學者專門研究抗日戰爭時期澳門的救亡賑難團體、奉化孤兒院等具體問題。……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介石日記獨缺1924年 關于陳潔如的記載均涂黑陳潔如,蔣介石,日記,記載等條件成熟的時候,希望日記最終能回到中國的土地上。——蔣方智怡3月31日,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照例在早上8點15分開門迎接讀者,和往日并沒有什么不同。從這一天開始,蔣介石日記正式于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內對外公開。有學者指出,這些日記不能完全看作是個人的東西,學者們都傾向于將蔣介石日記在內地存放。蔣介石的孫媳蔣方智怡也曾經表達過類似看法。這份日記于去年年底,由蔣介石的孫媳蔣方智怡交給胡佛研究所暫時保管,據稱合同簽訂的暫存時間為五十年。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海鵬,他于3月23日同社科院近代史所另外一名研究員楊天石一同飛赴美國去閱讀了這些對外開放的蔣介石日記。據悉,這些公開的蔣介石日記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日記。蔣介石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歷史上一直有很多的說法。專家認為,通過蔣介石的日記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更多面,更真實的蔣介石。但張海鵬也表示,對于作研究來說,光憑蔣介石的日記還不夠,“它只是部分研究資料。”謎面之一:兩蔣日記為什么在此時遠赴大洋彼岸?今年年初,當媒體報出兩蔣日記由蔣家后人交給美國胡佛研究所暫存的消息之后,愕然一片。但對于張海鵬來說,這個消息并不突然。早在去年,他就聽說蔣方智怡在和胡佛研究所商談暫存日記一事。但消息非常有限,雙方商談的內容、商談結果都進行得相當秘密。大約在今年2月底左右,日記暫存情況初露眉目,美國的媒體率先報道了蔣介石、蔣經國的日記由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正式暫存。同時蔣家人還授權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將部分蔣介石日記對公眾開放。此次“赴美”的蔣介石日記,包括蔣介石從1917年至1973年去世前兩年的所有日記(殘缺1924年日記),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蔣介石日記手稿。除此之外,蔣經國從1937年到1979年的日記也同時“赴美”。如此重要的日記,為什么蔣方智怡選擇了胡佛研究所?兩蔣日記為什么在此時遠赴大洋彼岸?張海鵬表示,這個疑問目前事件雙方都不愿意透露。他只是了解到,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郭岱君在促成兩蔣日記赴美事情上,起到了橋梁性的重要作用。而郭岱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這一問題“還未到公開的時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海鵬強調兩蔣日記只是由蔣家后人暫存胡佛研究所。“他們雙方簽訂了合同,據說合同中規定暫存時間為五十年。”張海鵬說。同時,也有一些媒體報道,這個合同比較靈活,蔣家隨時可以中止合同,將日記收回。“她(蔣方智怡)說過這些東西應該是放在內地比較好。”張海鵬告訴記者,蔣方智怡曾經這樣表達過自己對日記存放的看法。“這些日記不能完全看作是個人的東西。”張海鵬解釋道。
謎面之二:為何缺少1924年的日記?現在的胡佛研究所檔案館里會吸引一些特別人的到來。有張海鵬、楊天石這樣的國內近代史專家,也有受日本《產經新聞》委托,專門前往美國研究日記的日本華裔。對外公開的蔣介石日記只是所有日記中的一部分,即1917年至1931年14年間的日記(缺1924年日記)。張海鵬表示,1917年的蔣介石日記非常簡單,只是一些大事紀要。而從1918年到1931年的日記基本上是每年一本,日記用毛筆書寫,每天一篇,日記篇幅不長,每篇大約五六百字。由于日記所經歷的時間較長,部分日記的保存現狀并不太好,因此胡佛研究所將日記原件進行了縮微膠片處理。對外開放的日記則是用縮微膠片印刷的復印本,而非日記原件。張海鵬了解到,日記原稿被鎖放在檔案館內,兩把鑰匙保存在檔案館的館長和另一位館內的研究員手中,只有當兩把鑰匙同時出現,才能開啟。而到檔案館閱讀日記復印件的人不得對日記進行拍照、復印。只能用檔案館內提供的紙張抄錄日記,也不允許將筆記本電腦帶入檔案館,將日記抄錄到電腦中。張海鵬表示,首批公開的日記只至1931年,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會根據此次公開日記的效果,考慮是否繼續公開1932年至1945年或1949年的日記。而1949年之后的日記應該不會對外開放,蔣經國的日記也不可能對外開放。在公開的日記中,惟獨缺少1924年的日記,有人猜測這些日記可能遺留在南京。但張海鵬否認了這一說法,他表示,根據楊天石的研究,楊認為這些日記不可能在南京,而是應該全部毀掉了。“因為1924年是蔣介石非常左傾的一年,在當年的日記中可能會有很多他的左傾言論,而蔣介石本人可能不愿意讓人看到他的這些言論,所以可能后來把1924年的日記毀掉了。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日記單單缺少1924年的。”張海鵬說。他表示這只是一種猜想,事實是怎樣的目前還是一個謎。據悉,在公開的日記中,按照一般對私人日記的處理,蔣介石日記中一些涉及個人隱私、在世的他人的一些信息也被胡佛研究所做了相應的處理。張海鵬告訴記者,在他們閱讀日記的過程中,經常會有日記中的一些字、詞句或者段落被黑色的字條貼住。他猜想這些被貼住的內容可能就是涉及隱私的內容,“這些被拿掉的內容其實特別少。”有消息稱,這些被拿掉的內容,蔣家后人表示有可能在三十年以后對外公開。■史實披露蔣介石曾經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張海鵬介紹,在1923年的日記中,蔣介石記錄了自己受孫中山委托前往蘇聯訪問。在訪問期間,蔣介石閱讀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的書,比如《共產黨宣言》,馬克思經濟學說等。而在1925年和1926年的日記中可以看到,蔣介石雖然在忙于兩次東征,帶領黃埔軍校的學生軍和陳炯明打仗,但他也在忙中抽空閱讀馬克思主義的書。同時,在國共兩黨的合作中,孫中山還邀請蘇聯的顧問幫助蔣介石。張海鵬表示,從這些日記都可以看出,蔣介石在最初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并不是排斥的。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08年袁世凱首次作秀答美國記者問美國,袁世凱,作秀1908年:袁世凱作秀答美國記者問袁世凱審慎攬權心懷機謀袁世凱當上大清國的直隸總督后,行動謹小慎微,并且總是隨身帶著雙膠鞋。與此同時,他的外國軍官們也在穩步擴充和訓練著“北洋六鎮”,或稱新軍。這支新軍是袁世凱向慈禧太后做出擔保,并因此獲得許可創建的。接著發生了日俄戰爭,泛東方主義的浪潮開始覺醒。大清國的新生力量也開始崛起。袁世凱注意到了,他在審慎地估量著這股新生力量的強弱和走向,并給自己設想了一個可能發揮領袖作用的合適位置。然而,他同時也一直都預備好,那就是當遇到哪怕是一絲反對的跡象時,就迅速橫跨一步以躲避打擊。一方面,他使用著慈禧太后賦予他的權力(她曾依靠他逃脫1898年的宮廷陰謀);而另一方面,他又在鼓勵著進步的因素,并費盡心機地招攬更多有才干的人加入其中,以便讓這些人為他自己的個人前程效力。袁認識到國內外輿論會造成各種政治機遇,并聰明地利用了它。而此時,比他職位更高但卻是更加膽小的官員們還在猶豫不決。袁明智地勇往直前,直到在大清國里除了慈禧太后以外再沒有第二個人能與他爭鋒。袁在帝國上下正形成越來越大的勢力和影響。時值中國的國際處境越來越趨向危急,滿族皇室需要他的足智多謀去抵抗日本和沙俄的侵略。所以,袁被調任為軍機大臣,并被任命為外務部尚書。袁世凱的性格是很有趣的,他的素養也相當全面。他是在如下情形下來負責清國對外關系的:大清國有可能依靠其外交關系而帶來國家命運的轉折,也寄希望于外交關系能有助于推動清國正發生著的并切實可行的改革進一步取得進展。袁世凱同意接受采訪我接到一封官函,說袁閣下同意在他的官邸接受采訪。我到了那里后,被領進客廳。這個客廳是歐洲風格的裝飾,正像大多數清國高層人士的住宅那樣。我知道袁不會講西方語言,正在納悶誰來充當我們之間的翻譯呢?但很快,隨我之后進來了一位清國人,我一時沒認出他是誰,后才發現他是童凱生(譯音,TongKai-son)先生。童1885年畢業于耶魯大學。我最近一次見到他時,他身著西裝在給《南華日報》當期刊編輯。《南華日報》在上海發行,是當地發行量最大的報紙。當我問到他衣著的變化時,童先生笑著說:“是啊,你知道,北京可不像上海那么開化,這里的人們總是比較保守一些。”過了一會兒,袁世凱走了進來。早就聽說袁非常沉溺于他那艱苦的工作,并且這工作也極大地耗損了他的體力和心神,所以我特別注意觀察他的容貌,指望能從中發現一些跡象。但讓我驚訝和感到滿意的是,袁看上去比我上次見到時好許多。實際上,現在的袁就是健康和精壯的化身。他目光炯炯,敏銳的眼神顯示出了他身體的健康和心情的安定。
在接下來的交談中,袁說他每天清晨5點鐘起床工作,一直到晚上9點鐘才休息,其間只有短暫的用餐和休息時間,除非偶爾有別的任務讓他離開日常工作。大清國缺乏能干的官員,這是清國政治中一個最大的缺陷,也使得大清官員中有限的幾位先進人物都被委以重任,并不得不過度操勞。袁自己也承認了這點,然而他似乎不以為苦,倒更像是樂在其中。正像常常發生在清國官員身上的情況那樣,袁通過詢問我的近況來開始我們之間的交談。他問我這次是從哪里來北京的?當我告訴他我剛剛到過滿洲時,他就針對我在那里的情況問了一大堆問題,而這也是我非常樂意談論的事。袁閣下大談中美關系我非常愿意與袁討論,因為這讓我有機會了解在東方危機的問題上袁自己的觀點。但正當我準備記錄時,袁卻把話題轉到了美國總統競選上。他說雖然他是西奧多·羅斯福總統的崇拜者,但同樣也相當推崇塔夫脫先生。去年秋天,塔夫脫先生在上海發表了對大清國很友好的講話,這給清國上下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熱切期望塔夫脫先生能有機會成為下一屆美國總統,并說很多清國人都有這種情感,因為他們覺得塔夫脫先生對遠東的情況非常了解,并且真誠地倡導要尊重大清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談到美國時,袁說道:“我一直期待著訪問美國。在所有未訪問過的國家里,最吸引我的就是美國。這也許是因為,在我周圍,有很多年輕人都是在美國接受教育的。但我覺得,盡管我們兩國政府在形態上有明顯的差異,但實際上,美國比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更接近我們的體制。我已經注意到,受美國教育的清國人,比受歐洲教育的更能容易地將他們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我們國內和管理。并且據我所知,貴國政府的基本規則也與我國政府極為相似。”“您對中美關系怎么看?”我問道。袁說:“大清國的政治家們,自從開始考慮我國的國際關系時,就認為我們和美國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這種看法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真切,并且將來也定會繼續下去。我覺得,我們需要和貴國保持友好和令人滿意的關系,這種需要的程度怎么說都不過分。貴國一直是大清國的朋友,并且貴國人未錯過任何機會以無私的方式表示出這一點。的確,美國一直對東方國家非常友好。如果說在不遠的將來,大清國在關系到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嚴峻時刻必須挺身抗爭的話,我們會期待并信賴美國能夠為保護我們的權利而在國際上施加影響。當然我們會對所有那些友好的列強國家抱有同樣希望,然而我們更加信任美國。”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晚清民國人物另類檔案民國,檔案,人物,另類書名:晚清民國人物另類檔案出版日期:2006-06-23印次:1-1作者:蘇文編書號:7-101-04988-5/K·2166開本:小16開裝幀:平裝版式:簡體橫排定價:24.00元該書簡介:●揭開大人物的真面目引導另類的歷史之旅對于歷史名人,您了解多少?袁世凱下令“元宵”一律改稱“湯圓”,只因它觸霉頭?康有為不在扇子上題字,是怕有人帶進廁所會被熏臭?辜鴻銘故意把英文報紙倒過來看,其實不過愛炫而已?鄒容嫌考題出得太怪,居然當場與老師理論?胡漢民缺錢留學,竟當起職業槍手,幫人考試作弊?胡適最大的心愿,就是成立“怕太太協會”?歷史是多面的,當時人的言行舉止、想法觀念,往往最能呈現他們所處時代的風貌。例如從孫傳芳的“禁用裸體模特兒作畫”,可見民初風氣的保守;從楊森的“妻子人數多達一連”,可見當時仍盛行討小老婆;從陳果夫的“讓有煙癮者當禁煙局長”,可見鴉片遺毒直到民國還未根絕;從吳佩孚的“看云朵變化判斷敵軍動向”,可見在那個年代,科學不如迷信普及。《民國趣典》收錄百余則奇聞軼事,告訴您大人物鮮為人知的一面,帶您來趟另類的歷史之旅。……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介石早年的三重身份:志士道學家和浮浪子弟蔣介石,道學,志士,子弟,身份抗戰時期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在重慶日記有兩種,一種是主要寫給別人看的,一種是主要寫給自己看的。蔣介石的日記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2006年3月31日,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以下簡稱“胡佛”)正式對外公開蔣介石1917年至1931年的日記。“蔣介石日記原本”首次公之于眾,吸引了世界各地研究蔣的學者的目光。在日記開放首日,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楊天石和同事張海鵬已守候在胡佛研究所,他們將在此進行為期兩個月的研究。70歲的楊天石先生研究中華民國史和中國國民黨史已30余年,進行蔣介石的專題研究也已多年。最近,在斯坦福大學的臨時住所,楊天石先生接受了《新民周刊》記者的電話采訪。開放是長期磋商的結果記者:您現在在美國的工作緊張嗎?楊天石:現在我每天都在胡佛檔案館看蔣介石日記,看得很緊張,剛剛看了三分之一。通常是早上8點15分進檔案館,下午4點40分出來。記者:我們了解到,目前胡佛檔案館要求查看日記的人“不能使用任何工具進行翻拍”,你們的工作怎樣開展?楊天石:我們現在看的都是從縮微膠片還原的復印件,跟看原件沒有什么區別。日記全部是毛筆寫的。日記多,又不讓復印,只能每天手抄。抄也有不同的抄法,要是一字不拉地抄下,兩個月都抄不完,所以只能把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做一些摘錄。我希望在兩個月內盡可能多地帶些資料帶回去。除了蔣介石檔案之外,我也準備看看宋子文檔案,宋檔的價值也很高。研究是一個長時期的過程,蔣介石日記的有價值部分我一眼就可以判斷,但從抄下到寫成文章還需要相當長的一個過程。我現在寫的文章還是幾年以前收集的資料,做學問就是要慢慢消化。記者:目前蔣介石日記的分布和保存情況如何?您當時得知蔣介石日記公布這個消息時,心情怎樣?聽起來我能感覺到您是很高興的。楊天石:上世紀80年代,我在南京二檔館看到蔣介石日記摘抄本,后來我在臺北又看到臺灣“國史館”收藏的蔣介石日記摘抄本。兩者正好相互銜接,大陸是從1919年到1926年,臺灣是從1927年到1943年。我一共去過臺灣7次,最后幾年大部分都是研究蔣介石日記摘抄本。但是,摘抄本經過摘錄,總會有所選取,有所舍棄。因此,我要研究摘抄本和原本之間的區別,有無歪曲原意等問題。原本沒有經過摘錄和改動,更加能反映真實面貌。我這次來美國,就是想看看蔣介石日記的原貌是怎樣。對研究者來說,能發現新史料當然是一件很高興的事情,特別是蔣介石日記,我找了好多年!80年代,我發現南京收藏的蔣介石日記摘抄本具有重要史料價值后,就很想知道原本在何處,最初我擔心這些日記會因年代久遠丟失,我到臺灣后也多次打聽,臺灣的學者表示,既不在“黨史館”,也不在“國史館”,而是在蔣家手上。
我曾通過不同渠道托人給蔣家打招呼,希望這批日記能好好保管。這次蔣介石日記得以開放,是胡佛研究所和蔣家長期磋商的結果。代表胡佛和蔣家協商的是馬若孟和郭岱君兩位學者;代表蔣家審讀日記的是臺灣的潘邦正先生,我去年在臺北見過他,還有一位是宋家的代表曹俐璇女士。審查者對個人隱私做了一些技術處理,但范圍很小,30年以后仍會開放;其他部分,則保留未動,完全向公眾開放。從學者研究的角度說,當然最好是什么都公布,但是家屬愿意保留先人的某些隱私,這個要求是合理的。目前開放的是1917年到1931年的日記,如果開放效果好,后面的開放就會加快。去年我在臺北時,曾跟蔣方智怡女士(蔣經國三子蔣孝勇之妻)談過,鼓勵她積極開放。這次到舊金山,我又跟蔣方智怡女士表示:你們做了一件很正確的事情,也做了一件很勇敢的事情!向全世界公布蔣的日記,讓世界上具有不同立場和觀點的人自由地進行研究、評論,對于歷史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對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的研究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所有研究中國近代史的歷史學家都會贊賞你的舉動。日記有很高史料價值嗎記者:目前還有哪些學者來到胡佛研究所參與研究蔣介石日記?楊天石:除我和張海鵬教授外,還有美國、加拿大、日本的學者,日本產經新聞一個記者受報社委托,專門研究蔣介石日記反映的中日關系問題,他昨天剛走。還有一些記者也來,他們主要是抓新聞,往往看過兩次就不看了。他們喜歡問:有什么發現?能解決什么重要歷史問題?我跟他們聲明,我剛開始看,現在還無法準確地回答你們所有的問題。作為一個學者,我講每一句話都要對讀者負責。另外還一些中國來美探親、旅游的人,他們主要是出于好奇心,要看看蔣介石日記到底是什么樣子,來的人還不少。任何一個人到胡佛來,不管是不是學者,是哪個國籍,文化程度怎樣,只要憑有效證件,登記后都可以看,手續很簡單,幾分鐘就辦好了。對所有人都一律平等,這讓我印象深刻。記者:對您而言,此次公布的蔣介石日記具有怎樣的史料價值?會在哪些方面出現突破?楊天石:蔣介石從開始寫日記到1972年,堅持了50多年,從不間斷。這些日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蔣介石的思想和內心世界,而且對推進中國近代史研究,會有重要作用。歷史學家當然要根據政治人物的公開言行對他做出判斷,但是,歷史學家還要了解政治人物的幕后活動和內心隱秘以及喜怒哀樂。這就要靠日記,這是日記的一個優點。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中山“振興中華”口號的提出振興中華,孫中山,口號在20世紀的中國歷史上,孫中山應是最受海內外全體華裔敬仰和愛戴的領袖之一。盡管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政治信仰不同,社會制度各異,但對孫中山的無比崇敬則一。孫中山之所以會受到全體中國人的敬仰和愛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熱愛,原因就在于他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起民主共和國;在于他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實現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在于他“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一生追求進步,為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貢獻了畢生精力;在于他熱愛和平,主持正義,光明磊落,天下為公,促進了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除了這些,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率先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將廣大中華兒女團結在這一激動人心的口號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進步事業前赴后繼。時至今日,這一口號仍然激勵著全體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1866年,孫中山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翠亨村的一戶農民家庭。當時,中國正從一個獨立自主、領土完整的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使中華民族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生存危機。中國之所以會從一個富強先進的國家淪落為西方列強凌辱的半殖民地,與當時統治中國的清政府的腐敗、昏庸、賣國有很大關系。清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它建立的前期也曾有過十分輝煌的“康乾盛世”,然而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它逐步走上了衰敗的道路,吏治日漸腐敗,官吏貪風熾盛,盲目閉關自守。當西方列強打上門來時,清政府在堅船利炮面前連連受挫,以至進退失據,妥協投降,和列強簽訂了一個又一個賣國條約。因此,要挽救民族危機,使國家富強起來,就必須推翻腐朽的清王朝。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華僑中發起成立了第一個反清革命團體——興中會。在為興中會起草的章程中他明確提出:“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這便是“振興中華”這一口號的由來。孫中山之所以能成為“振興中華”口號的提出者,首先在于他有一種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和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使命感。他在《興中會章程》中寫道:“我中華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我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繁。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堂堂華國,不齒于鄰邦,濟濟衣冠,被輕于異族。有志之士,能無痛心?”(《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19、21頁)在《致港督卜力書》中,他有力地揭露“政府冥頑”,“疆臣重吏,觀望依違”的時弊,同時強調“天下安危,匹夫有責,先知先覺,義豈容辭?”(《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192頁)這些動情的語言,充分表達了一位愛國志士的滿腔悲憤和強烈的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使命感。孫中山之所以要反對清王朝,進行革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清王朝已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外國列強奴役和掠奪中國的傀儡和工具,只有推翻清王朝,才能使中國免遭帝國主義的瓜分。孫中山一生經歷了無數挫折和失敗,但他能屢敗不餒,并從中吸取教訓,不斷前進。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孫中山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奮斗”、“救中國”,其愛國精神令人感佩。其次在于他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非常強烈。長期的國外生活(因革命被清政府通緝不能回國)和早年接受的近代教育,使孫中山對中國的貧窮落后有著非常強烈的感受,但他并未因此而有半點民族自卑感,更沒有絲毫拜倒在洋人面前的奴顏媚骨。相反,他始終對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充滿樂觀和自信,認為只要善于向西方學習,中國就能夠實現富強,不僅能夠迎頭趕上歐美強國,而且還可以“駕歐美而上之”。在《興中會章程》中,孫中山寫道:“以(中國)四百兆人民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本可發雄,無敵于天下”,只要“舉國之人皆能通曉”和“切實講求當今富國強兵之學,聯智愚為一心,合遐邇為一德,群策群力,投大遺艱,則中國雖危,無難挽救”(《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22頁)。他在1904年寫給美國人民的呼吁信中指出:“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的美麗的國家將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將隨中國的新生活接踵而至。一個從來也夢想不到的宏偉場所,將要向文明世界的社會經濟活動而敞開。”(《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255頁)只有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滿懷深情的人,只有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人,才有可能在當時中華民族被西方人視為“劣等民族”的年代里,說出如此熱情洋溢的語言,憧憬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也才能響亮地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對日外交思想研究的創新之作民國,外交,思想,研究近年來,民國外交史的研究已經引起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圍繞著民國時期北洋軍閥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的外交,產生了許多有價值的學術成果,推進了民國外交史的研究。但是關于民國時期外交思想的研究卻略顯不足。近讀趙英蘭教授的新作《派系與外交——民國時期對日外交思想研究》,深感作者獨辟蹊徑,突破了以往只注重反日、排日、抗日傾向的思想研究,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對民國時期不同軍政派系的師日、聯日、排日、反日、抗日以及媚日、投日、降日的外交思想,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豐富了民國外交思想史的內容。這是一部全面系統、不乏特色創新的力作。作者對各派系對日外交思想中的師日、聯日以及反日、抗日的愛國思想,給予以充分肯定。該書對資產階級立憲派提出的師法日本,變法圖強以便使中國走向自立自強道路,革命派聯合日本,以謀求日本對中國革命的支持和謀求中國最大利益等主張,并對其反日、抗日的活動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也為宋哲元“寧為戰死、不做亡國奴、奮斗犧牲、誓雪國恥”和“向日本打出前途”而喝彩,為李宗仁在國難當頭“焦土抗戰”的決心的而感動,為張學良深明大義,倡導國共合作、共同抗日而振奮。該書對一切投降賣國思想和行為,予以無情的抨擊。作者對袁世凱為換取日本對其復辟的支持,與日本簽訂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賣國行為予以批判;對皖系與日本勾結,借助于日本力量排斥異已,制造國內混亂局面,以及借助日本力量實現武力統一的行為進行無情地鞭撻,指出這種聯合無異于與虎謀皮,得不償失。對于割據一方的地方軍閥與日本勾結、周旋的外交策略進行了實事求是的評價。民國是軍閥割據的時期,復雜的中國局勢,使割據一方的軍閥勢力為了保住各自的利益,在對日外交上也采取了相應的策略。桂系李宗仁為割據廣西,同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相抗衡,曾與日本頻繁交往,以實現“師夷長技以倒蔣”的目的,但是隨著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李宗仁還是把民族和國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毅然斷絕了與日本的聯系,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奉系張作霖為了實現“君臨東三省”的目的,也曾經依靠日本,但是當日本的控制限制了張作霖向關內發展的時候,二者的矛盾凸現出來,張作霖思想中的反日、排日的動機,最終為日本人所不容,他慘死在日本人之手。宋哲元在對日態度上,也隨著蔣介石對他的態度出現過波動。作者對這些地方實力派在對日外交思想上的變化,依據歷史事實,進行了分析評價。對于蔣系集團對日外交思想,也進行了客觀公正的分析。作者對于蔣系和服務于南京國民政府派系的對日外交思想的評價,拋棄了以往對其聯日行為和傾向的簡單攻擊和謾罵,對其所處的形勢和不同歷史階段進行了客觀細致的分析。在批評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為反共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向日本妥協的同時,指出蔣介石也沒有完全放棄抗戰,而是隨著國際和國內局勢的變化,在處理與日本的關系上,也時而親善,時而妥協退讓。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日益深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蔣介石的對日外交也采取了強硬態度,特別是盧溝橋事變發生后,蔣介石一面積極尋求國際援助,一面發表宣言,表達抗戰到底的決心,并且與共產黨結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成了中國國內全民抗戰的高潮。作者認為在抗日戰爭中,蔣介石的對日外交思想有妥協軟弱的因素,但也從全民族戰爭的角度,肯定了蔣介石、國民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歷史]破解《蔣介石日記》的謎面蔣介石日記,謎面,歷史,破解黃埔軍校初創時的蔣介石。辛亥革命后的約十年中,蔣介石的生涯介于游俠浪人和革命志士之間,圖為此期間留影。已公開的蔣介石日記,除宋美齡外,不提其他妻室。毛思誠輯蔣介石《日記類鈔》。其中有關于陳潔如的記載蔣介石在審閱時,均用墨筆抹去。等條件成熟的時候,希望日記最終能回到中國的土地上。—————蔣方智怡3月31日,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照例在早上8點15分開門迎接讀者,和往日并沒有什么不同。從這一天開始,蔣介石日記正式于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內對外公開。有學者指出,這些日記不能完全看作是個人的東西,學者們都傾向于將蔣介石日記在內地存放。蔣介石的孫媳蔣方智怡也曾經表達過類似看法。這份日記于去年年底,由蔣介石的孫媳蔣方智怡交給胡佛研究所暫時保管,據稱合同簽訂的暫存時間為五十年。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張海鵬,他于3月23日同社科院近代史所另外一名研究員楊天石一同飛赴美國去閱讀了這些對外開放的蔣介石日記。據悉,這些公開的蔣介石日記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日記。蔣介石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歷史上一直有很多的說法。專家認為,通過蔣介石的日記從中可以看出一個更多面,更真實的蔣介石。但張海鵬也表示,對于作研究來說,光憑蔣介石的日記還不夠,“它只是部分研究資料。”謎面之一:兩蔣日記為什么在此時遠赴大洋彼岸?今年年初,當媒體報出兩蔣日記由蔣家后人交給美國胡佛研究所暫存的消息之后,愕然一片。但對于張海鵬來說,這個消息并不突然。早在去年,他就聽說蔣方智怡在和胡佛研究所商談暫存日記一事。但消息非常有限,雙方商談的內容、商談結果都進行得相當秘密。大約在今年2月底左右,日記暫存情況初露眉目,美國的媒體率先報道了蔣介石、蔣經國的日記由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正式暫存。同時蔣家人還授權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將部分蔣介石日記對公眾開放。此次“赴美”的蔣介石日記,包括蔣介石從1917年至1973年去世前兩年的所有日記(殘缺1924年日記),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蔣介石日記手稿。除此之外,蔣經國從1937年到1979年的日記也同時“赴美”。如此重要的日記,為什么蔣方智怡選擇了胡佛研究所?兩蔣日記為什么在此時遠赴大洋彼岸?張海鵬表示,這個疑問目前事件雙方都不愿意透露。他只是了解到,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員郭岱君在促成兩蔣日記赴美事情上,起到了橋梁性的重要作用。而郭岱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這一問題“還未到公開的時候”。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張海鵬強調兩蔣日記只是由蔣家后人暫存胡佛研究所。“他們雙方簽訂了合同,據說合同中規定暫存時間為五十年。”張海鵬說。同時,也有一些媒體報道,這個合同比較靈活,蔣家隨時可以中止合同,將日記收回。“她(蔣方智怡)說過這些東西應該是放在內地比較好。”張海鵬告訴記者,蔣方智怡曾經這樣表達過自己對日記存放的看法。“這些日記不能完全看作是個人的東西。”張海鵬解釋道。謎面之二:為何缺少1924年的日記?現在的胡佛研究所檔案館里會吸引一些特別人的到來。有張海鵬、楊天石這樣的國內近代史專家,也有受日本《產經新聞》委托,專門前往美國研究日記的日本華裔。對外公開的蔣介石日記只是所有日記中的一部分,即1917年至1931年14年間的日記(缺1924年日記)。張海鵬表示,1917年的蔣介石日記非常簡單,只是一些大事紀要。而從1918年到1931年的日記基本上是每年一本,日記用毛筆書寫,每天一篇,日記篇幅不長,每篇大約五六百字。由于日記所經歷的時間較長,部分日記的保存現狀并不太好,因此胡佛研究所將日記原件進行了縮微膠片處理。對外開放的日記則是用縮微膠片印刷的復印本,而非日記原件。張海鵬了解到,日記原稿被鎖放在檔案館內,兩把鑰匙保存在檔案館的館長和另一位館內的研究員手中,只有當兩把鑰匙同時出現,才能開啟。而到檔案館閱讀日記復印件的人不得對日記進行拍照、復印。只能用檔案館內提供的紙張抄錄日記,也不允許將筆記本電腦帶入檔案館,將日記抄錄到電腦中。張海鵬表示,首批公開的日記只至1931年,胡佛研究所檔案館會根據此次公開日記的效果,考慮是否繼續公開1932年至1945年或1949年的日記。而1949年之后的日記應該不會對外開放,蔣經國的日記也不可能對外開放。在公開的日記中,惟獨缺少1924年的日記,有人猜測這些日記可能遺留在南京。但張海鵬否認了這一說法,他表示,根據楊天石的研究,楊認為這些日記不可能在南京,而是應該全部毀掉了。“因為1924年是蔣介石非常左傾的一年,在當年的日記中可能會有很多他的左傾言論,而蔣介石本人可能不愿意讓人看到他的這些言論,所以可能后來把1924年的日記毀掉了。這可以解釋為什么日記單單缺少1924年的。”張海鵬說。他表示這只是一種猜想,事實是怎樣的目前還是一個謎。據悉,在公開的日記中,按照一般對私人日記的處理,蔣介石日記中一些涉及個人隱私、在世的他人的一些信息也被胡佛研究所做了相應的處理。張海鵬告訴記者,在他們閱讀日記的過程中,經常會有日記中的一些字、詞句或者段落被黑色的字條貼住。他猜想這些被貼住的內容可能就是涉及隱私的內容,“這些被拿掉的內容其實特別少。”有消息稱,這些被拿掉的內容,蔣家后人表示有可能在三十年以后對外公開。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介石兩次推行簡體字蔣介石,簡體字早在1920年,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就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文章,提倡簡化漢字。1922年,錢玄同與黎錦熙等知名學者又向國語統一籌備會第四次大會提出了《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系統地闡述了簡化漢字的理由和辦法。專家們的建議與主張,引起蔣介石的關注。他找來教育部部長王世杰詢問漢字簡化的可行性。王世杰說:“一些從事語言文字教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對簡化漢字比較積極,但反對的人也很多,我個人認為,有的漢字筆畫確實太多,書寫起來很不方便,應該作些簡化。但這個問題只能逐步進行。”蔣介石贊成王世杰的意見,并當即指示,逐步推行簡體字。王世杰于是召開會議,布置漢字簡化的有關事宜,并委托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黎錦熙主持這項工作。黎錦熙組織了一個專門班子,向教育部提出了簡化1000余字的方案。王世杰認為簡化得太多,又指示黎錦熙重新挑選三四百個迫切需要簡化的字報教育部審批。1935年8月,王世杰以教育部的名義,頒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并通知各印書館。不料,因事沒有參加討論簡化文字會議的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得知此事后,十分氣憤。他跑到蔣介石辦公室大吵大鬧,說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還說教育部趁他不在京,討論這么重要的事情,是有意回避他。蔣介石雖做了一些解釋,但戴季陶仍聽不進。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揚言,如果教育部不收回《簡體字表》,蔣介石及國民黨中央召開的任何會議,他一概不參加。果然,在此后的3個月里,戴季陶拒不參加國民黨的會議,也很少過問公事。蔣介石雖然覺得戴季陶太過分,但由于戴季陶是國民黨元老,沒辦法,蔣介石只得讓步,下令暫不施行簡化漢字,1936年2月,戴又促蔣介石以“國民政府”的名義下了一道“不必推行”簡化字的命令。再次嘗試文字改革大約在1952年秋的一次國民黨宣傳匯報會上,蔣介石再次提出文字改革。他說:“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我覺得漢字還是應做適度的簡化。我的意見,與在大陸時期一樣,先提出一個簡化方案,再提交到會上來討論。”為取得大眾的支持,蔣介石指示“考試院副院長”羅家倫先在報刊上寫些文章造輿論。同時,臺灣當局的“教育部”根據蔣介石的指示,立即組織專家、學者研究簡化漢字的方案。就在蔣介石又一次推動簡化漢字時,國民黨中央委員、著名學者胡秋原突然站出來極力反對。他認為,漢字是漢文化的載體,是中國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幾千年,書寫時并沒有什么不便,完全沒有必要簡化,簡化漢字就是破壞中國文化。
胡秋原的主張得到臺灣文學界和史學界的部分人的支持。于是,他一面利用“立法院”這個講臺,猛烈抨擊提倡漢字簡化的羅家倫等人,一面寫文章向臺灣民眾闡述為什么不能簡化漢字。此后一個時期,胡秋原聯絡一幫人在黨內黨外利用一切機會,反對簡化漢字。蔣介石見社會上不斷有人反對文字改革,感到此事阻力太大,恐怕一時難以施行,便不再提簡化漢字的事了。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孫中山創辦中國大學史料展吸引觀眾孫中山,中國,史料,大學,吸引地處天安門廣場西南角的北京29中學校內設置的《孫中山創辦中國大學及附屬中學史料展》,自1997年9月開幕以來,已有6萬多人參觀。展覽由北京市檔案館、民革北京市委等八家單位主辦,并幾次更新。1912年,孫中山為完成國民革命任務,培養建國人才,在北京(29中學校址)創辦了中國大學及附屬中學,宋教仁、黃興為第一、二任校長,孫中山自任校董。1925年中國大學遷出,附屬中學繼續留在原址。解放后,學校幾經易名,1952年定名為現名。4月23日,中國大學校友會在29中學舉辦校慶活動并倡議:落實全國和市區政協提案,在孫中山誕辰140周年之前,將29中學更名為北京市中山中學。……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介石與蔣經國:不革命的父親與革命的兒子蔣介石,蔣經國,兒子,父親,革命清宣統庚戌年,即1910年農歷三月十八日凌晨,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豐鎬房的舊宅里,蔣經國降生了。溪口蔣姓的第29代子孫出世了,這無疑是一個特大喜訊。少時的蔣經國長得天庭飽滿,額沖鼻聳,濃眉大眼,方頭大耳,與其母毛福梅的長相十分相像。當時,蔣介石遠在日本,不能親嘗初為人父的樂趣,卻也為完成一件“母命”而高興。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盡管蔣介石不喜歡他的第一任妻子,也就是蔣經國生母毛福梅。據曾任蔣家家庭教師的陳志堅(女)回憶說:“我到蔣家任教那年,經國剛4歲。他喊我姨娘,朝夕共處,非常親熱。他的儀表、性情像他娘,穩重文雅,懂事聽話,尊敬長輩。他祖母說他‘略無乃父童年的那樣頑態,惟因她婆媳過分疼愛,戲玩不讓遠離膝前,使小時的經國不免嬌怯易哭’。”到了5歲時,蔣經國進入當地學校接受正式啟蒙教育,先拜當地周老夫子為師,后師從顧清廉,當時,蔣介石曾寫信來勉訓:“……在家當聽祖母汝母之命,說話走路,皆要穩重,不可輕浮。讀書總以爛熟為度。”當然,還有一位恩師不能不提,那就是對蔣經國最重要,也是對他影響最大的“塾師”——父親蔣介石。蔣介石讓他接受了整整6年“子曰詩云”的傳統文化教育。盡管當地先生給蔣經國下了“天資雖不甚高,然頗好誦讀”的評語,然而,蔣介石見兒子勤勉誠篤,始終認為“經兒可教”。江南在他所著的《蔣經國傳》里說:“蔣先生的理想,受他自己生長時代的限制,是個典型的國粹主義者。認為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認為故紙堆里,有為人治事的指南針。蔣經國僅10歲,硬要他讀《說文解字》,寄給他一部段玉裁注解的《說文》,并且指示說:‘此書每日認得十字,則三年內必可讀完,一生受用不盡矣。’到了第二年,又去信叮囑他讀《詩經》、《爾雅》。”蔣經國也回憶道:“父親指示我讀書,最主要的是《四書》,尤其是《孟子》,對于《曾文正公家書》,也甚為重視。”“平常我寫信去請安,父親因為事忙,有時來不及詳細答復,就指定曾文公家訓的第幾篇代替回信,要我細細去參閱。”“父親又常常把自己閱讀過的各種書交給我讀,書里不但有父親親筆圈點、批語和心得,并且還將重要的地方用記號提示出來。”蔣介石希望蔣經國“不愧為蔣氏之子”。在蔣介石的影響下,蔣經國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但是,在學習之外,幼年的蔣經國更生活在父親和母親冷戰的夾縫中,他看到了母親在癡癡等待丈夫歸來中的寂寞和痛苦,也看到了父親對母親的一再背叛,從姚冶誠到陳潔如,不管是誰,都讓母親的心雪上加霜。到了1922年,蔣介石不愿意讓蔣經國繼續待在消息閉塞的鄉下,準備讓他跟著年輕的陳潔如學習,接受新式血液的灌溉。雖然毛福梅一千一萬個不愿意,但蔣介石固執己見,無可奈何的蔣經國只得離開了最愛自己的母親,來到了繁華的大上海,接受新式正規教育。
蔣經國在上海讀書期間,差不多十天半月就收到父親的來信,從讀書到寫字,從日常生活到為人處事,樣樣關心。蔣介石也要求兒子勤于寫信,以便他了解情況,他說:“你每一星期要寫一封信給我,而且要寫至二三百字以上,將近來的思想,平日所做的事,以及日常閱讀的心得統共寫出來,一則可以通信,二則可以練字,實在是很有益處的,切記切記。我寫給你的信,你要隨時儲存起來,沒有功課的時候拿出來看看,也自然會有進步。”殷殷父子情,躍然于筆。1925年,“五卅”運動的爆發給了年輕的蔣經國深深的刺激。他像普通的學生一樣,加入了反帝愛國的行列中,但隨即就被學校以“行為越軌”的罪名開除了學籍。當時進步學生都以赴蘇聯留學為榮,蔣介石也同意讓兒子到“世界革命的圣地”去鍛煉鍛煉,并希望兒子在國外“刻苦學習,鵬程萬里”。1925年,蔣經國先赴北平入吳稚暉所辦的“海外補習學校”學習俄文,但沒幾個月,又因參加反對北洋政府的示威游行,被北平警察局關押兩周,獲釋后便于1925年8月到廣州黃埔探親。當時黃埔軍校正派一批學生赴蘇留學,蔣經國加入這批留蘇學生的行列。1925年10月19日,“遠東號”巨輪載著22名中國學生駛向蘇聯。這22名學生中有蔣介石之子蔣經國、廖仲愷之子廖承志、葉楚愴之子葉南、邵力子之子邵志剛、于右任之女于芝秀和女婿屈武、馮玉祥之子馮洪國和女兒馮弗能等。當時蔣經國的心思很簡單,他要在這片冰雪大地實現紅色理想,只是沒想到,這一去就是13年之久。蔣經國進入莫斯科孫逸仙大學不久,于1925年12月加入共產黨。但就在蔣經國在異國學習革命理論的時候,卻沒想到自己的父親在國內背叛了革命,對曾經的同盟者進行血腥的屠殺。1927年4月12日凌晨,當“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消息傳來,包括蔣經國在內的所有中國留學生都驚呆了。人們疑惑了,蔣經國會有怎樣的反應?出乎大家的意料,在隨即召開的學生集會上,蔣經國公開批評了蔣介石的“清黨”政策,宣布其對蔣介石的不滿和憤怒。1927年4月16日,《消息報》在一篇描述中山大學學生對政變的反應的文章中發表了這篇演說的情況,“……蔣介石的兒子鼓動學生們到共產國際大廈前游行示威。不久前,他在一次中國青年的會議上說:‘我在這里不是作為蔣介石的兒子,而是作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兒子來講話的。’”幾天之后,蔣經國發表了一個公開聲明,譴責他的父親蔣介石是他的敵人。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地學者解讀蔣介石日記蔣介,石日記,內地,學者,解讀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張海鵬和楊天石是國民黨黨史研究領域的權威學者。自3月起,這兩位70高齡的學者在美國斯坦福大學附近租了房子住下來,一待胡佛研究所3月31日公開日記,就開始為期2個月的集中研究。楊天石對日記的史料價值評價很高:“它有助于進一步填補蔣介石研究中的空白,從多個側面和細節完整地反映蔣氏為人。”在他看來,日記所表現的蔣氏似乎更接近于一個能力和性格有缺陷、思想也有局限的民族主義人物。比如這次公布的是從1917年至1931年的蔣氏日記,在這期間,蔣氏由一個上海灘的浪蕩青年追隨孫中山先生,辦黃埔軍校組織北伐,執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三大政策,然后經歷“中山艦事件”到“四一二大屠殺”,國共分裂,蔣介石也由主張聯共的國民黨左派代表一變為反共的軍事獨裁者。“這期間,他受到了各種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影響,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楊先生說。楊先生認為,盡管蔣氏受到周圍各色人物和利益集團的影響,可能制定并執行違背其初衷的政策,但蔣氏本人的思想,始終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參考消息》4.13)……中國歷史論壇收集56un.cn/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宜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