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振興中華”口號的提出振興中華,孫中山,口號在20世紀的中國歷史上,孫中山應是最受海內外全體華裔敬仰和愛戴的領袖之一。盡管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政治信仰不同,社會制度各異,但對孫中山的無比崇敬則一。孫中山之所以會受到全體中國人的敬仰和愛戴,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熱愛,原因就在于他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起民主共和國;在于他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實現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在于他“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一生追求進步,為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貢獻了畢生精力;在于他熱愛和平,主持正義,光明磊落,天下為公,促進了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除了這些,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他率先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將廣大中華兒女團結在這一激動人心的口號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進步事業前赴后繼。時至今日,這一口號仍然激勵著全體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1866年,孫中山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縣)翠亨村的一戶農民家庭。當時,中國正從一個獨立自主、領土完整的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使中華民族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生存危機。中國之所以會從一個富強先進的國家淪落為西方列強凌辱的半殖民地,與當時統治中國的清政府的腐敗、昏庸、賣國有很大關系。清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它建立的前期也曾有過十分輝煌的“康乾盛世”,然而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它逐步走上了衰敗的道路,吏治日漸腐敗,官吏貪風熾盛,盲目閉關自守。當西方列強打上門來時,清政府在堅船利炮面前連連受挫,以至進退失據,妥協投降,和列強簽訂了一個又一個賣國條約。因此,要挽救民族危機,使國家富強起來,就必須推翻腐朽的清王朝。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華僑中發起成立了第一個反清革命團體——興中會。在為興中會起草的章程中他明確提出:“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這便是“振興中華”這一口號的由來。孫中山之所以能成為“振興中華”口號的提出者,首先在于他有一種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和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使命感。他在《興中會章程》中寫道:“我中華受外國欺凌,已非一日”,“方今強鄰環列,虎視鷹瞵,久垂涎我中華五金之富、物產之繁。蠶食鯨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實堪慮于目前”。“堂堂華國,不齒于鄰邦,濟濟衣冠,被輕于異族。有志之士,能無痛心?”(《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19、21頁)在《致港督卜力書》中,他有力地揭露“政府冥頑”,“疆臣重吏,觀望依違”的時弊,同時強調“天下安危,匹夫有責,先知先覺,義豈容辭?”(《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192頁)這些動情的語言,充分表達了一位愛國志士的滿腔悲憤和強烈的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使命感。孫中山之所以要反對清王朝,進行革命,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清王朝已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外國列強奴役和掠奪中國的傀儡和工具,只有推翻清王朝,才能使中國免遭帝國主義的瓜分。孫中山一生經歷了無數挫折和失敗,但他能屢敗不餒,并從中吸取教訓,不斷前進。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孫中山念念不忘的仍是“和平”、“奮斗”、“救中國”,其愛國精神令人感佩。其次在于他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非常強烈。長期的國外生活(因革命被清政府通緝不能回國)和早年接受的近代教育,使孫中山對中國的貧窮落后有著非常強烈的感受,但他并未因此而有半點民族自卑感,更沒有絲毫拜倒在洋人面前的奴顏媚骨。相反,他始終對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充滿樂觀和自信,認為只要善于向西方學習,中國就能夠實現富強,不僅能夠迎頭趕上歐美強國,而且還可以“駕歐美而上之”。在《興中會章程》中,孫中山寫道:“以(中國)四百兆人民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本可發雄,無敵于天下”,只要“舉國之人皆能通曉”和“切實講求當今富國強兵之學,聯智愚為一心,合遐邇為一德,群策群力,投大遺艱,則中國雖危,無難挽救”(《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22頁)。他在1904年寫給美國人民的呼吁信中指出:“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的美麗的國家將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為光明的前景。普遍和平必將隨中國的新生活接踵而至。一個從來也夢想不到的宏偉場所,將要向文明世界的社會經濟活動而敞開。”(《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255頁)只有對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滿懷深情的人,只有以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人,才有可能在當時中華民族被西方人視為“劣等民族”的年代里,說出如此熱情洋溢的語言,憧憬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也才能響亮地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
大眾論壇 - 視訊 交友論壇